一战定乾坤 四百年松山古城写尽辉煌空余沧桑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一战定乾坤 四百年松山古城写尽辉煌空余沧桑

文/杨文远

桓桓虎队出车期,漠漠龙沙奏凯时。

鲁灭全收唐土地,兵迴争拥汉旌旗。

葡萄酒冷征人醉,苜蓿花深戍马迟。

听取琵琶弹夜月,短箫长笛咽凉圻。

明万历26年(公元1598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大司马兼甘肃巡抚田乐、甘肃总兵达云等奉旨收复松山,史称松山战役。

松山古城正门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正门 杨文远 摄

松山战役结束后,时任甘肃兵备右布政司使的崔鹏写下了这首激情澎湃的诗歌。

达云是凉州卫(今武威)人,他是松山战役的实际指挥者,也是武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达云勇猛强悍,谋略过人,率领明军鏖战元朝旧势力,战役东起松山,西至乌鞘岭北地。

这一战,驱除了盘踞松山多年的元朝残余势力,这里从此再无战事。

武威市天祝县博物馆副馆长谢能萨说,因北山在古代多松树而得名松山。因而,这里的草原叫作松山滩草原,镇子叫松山镇,村子叫松山村,城叫松山古城。

松山古城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文远 摄

松山滩草原,位于天祝县城东南部30多公里,面积约100多万亩,是乌鞘岭东侧最大的天然牧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达隆仓的马”就是在松山滩草原长期培育而成的。

距离松山滩草原黑马圈河床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古老而苍凉的城池,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黄土夯筑的城墙拔地而起,敦实、粗犷、雄伟。

松山古城内城遗迹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内城遗迹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是松山战役结束后,于万历27年(1599年)修筑的。从此,松山城驻重兵防守,犹如一道天堑,保障了它周围广大地区的安定。

400多年前,这样一座巍峨的城池如何在草原上建成?谢能萨说,当时,人们就地取材,将肆意横生的芨芨草结成捆,与木椽相合,建成城墙的框架,再以黄土层层夯实。

古城内有两口水井,一口位于内城,现在已经被填埋了,另一口在外城,刚好解决了守城士兵的水源问题。在松山城内,还有一条联通内外的地道。战时如果有危险发生,人们还可以躲藏于地道,甚至增援的军队也可从地道自由出入,使松山城不至于成为一座孤岛。

实际上,松山滩草原早在汉武帝时就已驻牧开垦,成为通往河西的一条便道。从永登穿过中堡的石灰峡,再经松山到景泰或古浪西进,史书称这条路为“松山古道”。

松山古城的守护者名叫王锡林,从1991年开始看护这座古城,他回忆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松山古城内还一直有人居住,生活着汉、藏、蒙、土、回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后来蔡陆续搬至松山村。

松山古城的守护者王锡林(左二)带天祝县博物馆副馆长谢能萨(右二)等考察古城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的守护者王锡林(左二)带天祝县博物馆副馆长谢能萨(右二)等考察古城 杨文远 摄

松山古城坐北朝南,分为内外两城。如今内城城墙依然完整,外城的墙已残缺不全。

从内城的城门进入,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松山古城。整座古城平面呈“回”字形,内外城界限明晰,外城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20米,墙高约10米。城外全被护城河包围,河水引自黑马圈河。内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0米,亦置角墩,规划有序。

如今,黑马圈河虽已干涸,但是河道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关于黑马圈河,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松山草原上,由于干旱,致使牧草枯萎,牧民们遂向松山草原的山神祈雨。由于山神不喜欢草原上的白牦牛,对牧民的祈愿不仅不闻不问,还派自己身边的黑色神马把松山草原上的草都啃食精光,没有草吃,白牦牛自然就会灭绝。但神马来到草原后,却得到了牧民的喜爱,即使天再旱,牧民们每天也会在一块凹陷的石头上为神马舀下一窝水。神马感激和同情牧民,它违背了山神的命令,从眼睛里喷出两股清泉,形成了一条河流,干旱的草原又重新焕发活力,白牦牛又开始大量繁殖,黑马却被山神变成了一块黑石头。草原上的人们把这条河叫作黑马圈河,为了纪念神马的恩惠,人们又在松山草原上用大大小小的石头祭起一尊敖包,形似马厩,意思这里永远是黑马的家园。

厚实高大的古城墙写尽了松山古城历经的沧桑与曾经的辉煌,城内野草遍地、灌木丛生,羊儿在静静地吃草。城内新《射雕英雄传》剧组取外景时搭建的瞭望塔还在,使得这座城池似乎又焕发出一些独特的气质。

古城内新《射雕英雄传》剧组取外景时搭建的瞭望塔 杨文远 摄

古城内新《射雕英雄传》剧组取外景时搭建的瞭望塔 杨文远 摄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松山古城默默无言,怀中却珍藏着草原上如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