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没到过乌鞘岭 却写活了这古丝路天险要冲

金庸没到过乌鞘岭 却写活了这古丝路天险要冲

文/杨文远

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

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

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清代学者杨惟昶的这首《乌岭参天》,道尽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

乌鞘岭景致 天祝县文旅局供图

乌鞘岭景致 天祝县文旅局供图

中国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亦有“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的章节,书中这样描写乌鞘岭的险要:“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

金大侠没有到过乌鞘岭,笔下虽然稍有夸张,但却把这处天险写活了。

乌鞘岭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晋时称洪池岭,主峰海拔3562米,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南面是黄土丘陵广布的陇中高原,北面则是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龙首山、马鬃山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

乌鞘岭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势控河西咽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视翻越乌鞘岭“难于上青天”。

因为这里是西去的必经之路,张骞凿空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都曾翻越了这个被人誉为“河西走廊门户”的要塞之地。

乌鞘岭汉明长城遗迹 杨文远 摄

乌鞘岭汉明长城遗迹 杨文远 摄

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也有“得乌鞘岭者得河西”之说。

历史上的河西割据政权,如果想要控制河西走廊,就必先守好乌鞘岭。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等地方政权。而姑臧城(今武威)就曾是前凉、后凉和北凉的都城。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军西征前凉时,一度被阻截在洪池岭。

因其险要,在汉、明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乌鞘岭就被充分加以利用。

明代官员张鹏写过一首《乌鞘岭》,道出了乌鞘岭长城的雄奇和苍茫。

“乌鞘雨雾乱云飞,汉使旌旗绕翠微。沙鸟元从关口渡,离从独向古浪归。天边万木依玄洞,山上孤城对夕晖。想到酒泉应驻马,无劳西去问支机。”

据专家介绍,现存于乌鞘岭上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可想而知,当年在乌鞘岭上修筑长城是何等艰难?

乌鞘岭汉明长城逶迤西去 天祝县文旅局供图

乌鞘岭汉明长城逶迤西去 天祝县文旅局供图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河西走廊遂纳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20年,即开始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

乌鞘岭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到明代时期,沿线烽燧墙墩绝大部分成为矮小的土埂。明朝为了抗击蒙元残余势力,再次修筑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汉、明两条长城并行齐驱,横亘于乌鞘岭。

乌鞘岭烽燧遗迹 杨文远 摄

乌鞘岭烽燧遗迹 杨文远 摄

乌鞘岭上的汉长城虽然只是些残垣断壁,但仍清晰可见。

而乌鞘岭上现存的明长城是兰州到武威段保存最好的部分,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残留的汉、明长城旁边,仿佛还能嗅到当年杀声震天、战马嘶鸣的气息。

乌鞘岭像一条巨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披云裹雾,蜿蜒曲折。南部的马牙雪山峻奇神秘,直插云天。北面的雷公山高耸入云、牛头山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各展雄姿。向西望去,古浪峡壁立千仞,关隘天成。

乌鞘岭四面山河如画,景色奇丽。这里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风光,而且丰美的水草还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

乌鞘岭草原风光 杨文远 摄

乌鞘岭草原风光 杨文远 摄

曾几何时,这里旌旗猎猎,刀光剑影。如今,一切皆成过往,乌鞘岭变得出奇的宁静,就像一页页袒露的画卷,博大、宏阔、辽远,依然吸引着无数游人慕名而来,并为之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