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在兰州看甘肃之新 “诗和远方”有啥圈粉秘诀
甘肃
站内

“洽”在兰州看甘肃之新 “诗和远方”有啥圈粉秘诀

兰洽会期间,文旅产业展馆吸引了很多客商的目光。(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摄)

兰洽会期间,文旅产业展馆吸引了很多客商的目光。(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摄)

盛夏七月,第二十九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兰州盛大启幕。在本届兰洽会期间,一些具有良好文旅资源的市州积极引进文旅投资项目,着力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为文旅强省贡献力量。

兰洽会期间,客商正在了解文旅产业民俗工艺品。(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摄)

兰洽会期间,客商正在了解文旅产业民俗工艺品。(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摄)

近年来,文旅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兴消费人群的出游指南越来越依靠网络,特别是网络爆款短视频、酷炫组图等。我省许多地方抓住机遇,大胆谋划,结合当地资源,或打造了一批新、奇、炫的景点,或全力放大地方文化特色,配之以时尚的运营,成功走红网络,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诗与远方”,开辟出一条文旅市场新赛道。近日,记者一行踏访了部分景点,探寻其成长为新兴文旅网红打卡地的密码。

新赛道之密码:把握时代的韵脚

“栖身银河,手可摘星”。这个电影里的浪漫情节,在大漠深处的民勤县变成了现实。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武威市民勤县的苏武沙漠景区内的摘星小镇,星星点点的白色球形建筑规则地散布在沙漠中,夜幕来临,月光的银辉给无垠沙漠披上了“素衣”,让沙漠多了份淡雅。

摘星小镇以打造沙漠戈壁“太空基地”为设计目标,契合了太空热、“三体”热的时代韵脚,融合了传统中国天文特色的二十八星宿和银河概念,形成了集科普、研学、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天文观测台、天文科普馆,让游客和天文爱好者在外观各异的摘星小屋中得到更具科技感的观星体验。

摘星小镇部门经理刘鸿霞说:“摘星小镇是许多年轻人乐意来的地方,好多人都是带着小孩驱车前来看大漠星空,感受满满科技感。”

据了解,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期间,苏武沙漠景区共接待1万多人,许多人慕名前往摘星小镇,感受浩渺星空,栖身银河的旷达感觉。

游客参与景点拔河比赛(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游客参与景点拔河比赛(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采访中,记者碰到了来参观苏武沙漠国际创作营的游客,他们正在参加由当地景区组织的沙漠拔河比赛。“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作品,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沙漠景观,非常有意义。”来自江苏省的李女士说道。

据了解,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开展高水准、高品质的雕塑创作,融合了西北大漠的粗犷和现代艺术的时尚,自2018年至今,共有132件作品落地大漠。

苏武沙漠景区内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苏武沙漠景区内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切美好,皆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说民勤县的摘星小镇与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是立足大漠、无中生有、全新打造的网红打卡地的话,那么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则是依托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谋划、顺势而为,通过旧城改造把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八坊十三巷原本是城中村,群众居住出行条件差。2015年,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临夏市委市政府实施了综合保护改造工程,以前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如今干净的步行砖道,土墙变成了青砖浮雕,浑浊难闻的红水河成了景观河。

在文旅发展的过程,除了景区建设与打造,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新的路径,满足多元的文旅消费需求。酒泉市瓜州县通过“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举办,形成了在文旅发展上的“跨越式发展”。

参赛队员正在合影(瓜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参赛队员正在合影(瓜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日前,第十七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甘肃瓜州县圆满落幕。其中共有参赛院校115所,单日体验人员2000人,全程参赛队员3000余人。已成功举办17届的“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设在甘肃和新疆交界的莫贺延碛戈壁——史称“八百里流沙”,吸引了80所全球顶级华语商学院的3万余人参加,已成为中国户外顶级赛事,被誉为“商界奥运会”“戈壁上的顶级社交场”。

新赛道之密码:因地制宜谋出路

当下,文旅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号称无烟工业,作为文化底蕴深厚、地理资源丰富的甘肃,需要因地制宜谋划新思路,抓住消费者眼球,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更大的效益。

摘星小镇夜景图(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摘星小镇夜景图(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文华在谈起摘星小镇与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的建设初衷时说:“县委县政府通过统筹规划,依托境内丰富的沙漠、戈壁等资源,积极向国内外学习先进经验,在成功打造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星空资源,通过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利用招商引资建设成了摘星小镇。经过两年左右的逐步完善,两个新兴景点已成为民勤文旅发展中的引流担当。”据介绍,苏武沙漠大景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入选“甘肃文旅100个美好目的地”。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砖雕(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砖雕(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样是网红打卡地,八坊十三巷的蝶变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已成为临夏市一块亮丽的名片,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甘肃省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为了更好地管理、运营好八坊十三巷,负责临夏市整体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运维的临夏市枫临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临夏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有限公司。

“在端午假期期间,八坊十三巷举办包粽子、街舞表演、茶艺表演、编花绳、汉服舞台秀等系列活动,河州味道文旅美食街特色美食、烧烤、啤酒应有尽有,让游客充分感受夏日的烟火气。”临夏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行政部副部长马继博介绍说。

如果说八坊十三巷是顺势而为,那么“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便是另辟蹊径。虽然瓜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但当地跳出传统的古迹景观模式“出牌”,利用茫茫戈壁滩做文章,打造出时尚的徒步、露营活动,吸引了众多新兴消费人群。近年来,瓜州县着力打造“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品牌,不断完善配套功能设施、丰富活动载体,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户外运动胜地。

据瓜州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雯介绍,2022年瓜州县旅游接待人数170.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3亿元。2023年在“戈十七”赛事营地设置永久性瓜州特产展区、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应急仓、戈壁上的榆林壁画展等推介平台,使“戈十七”成为瓜州特产展销、文化精品展陈、特色商演引进、招商宣传媒介、县域经济论坛的平台,将玄奘之路赛事打造为全国户外徒步赛事标杆。

新赛道之密码:让景点自带流量

一说到发展文旅,许多人首先想到名山大川古迹名胜,这样便容易陷入同题竞争。如何出新、引流,是一道必答题。民勤县、瓜州县、临夏市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对文旅市场的加持,抢抓机遇,也促进了当地特产的外销。

开拓了“大文旅”发展路径。摘星小镇和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自推出后,便风靡全网,成了众多年轻人竞相“打卡”的地方,许多人不远千里自驾而来。据民勤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荣介绍,苏武沙漠大景区的摘星小镇和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在对外推广中,充分借助摄影爱好者创作拍摄、“网红”实地探访、网络直播、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不间断地宣传报道,以及游客在朋友圈“晒”精彩,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内游客如织(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内游客如织(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临夏市枫临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宣传推广部副部长高若楠介绍,临夏八坊十三巷积极构建起网络宣传体系,通过网络,在重要节会及重大活动期间进行活动发布及推广,分享景区特色景点、美食、旅游线路推荐等信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景区导览、360度VR全景导视、景区讲解预约等服务,形成了服务、推介于一体的推广格局。

据了解,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八坊十三巷吸引游客17.71万人次;“五一”期间,临夏市共接待游客148.6万人次,许多游客前往八坊十三巷品河州美味,感受茶马文化,这里已成为了解“河州文化”的主力担当。

“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瓜州县虽已成功举办十七届,但走红网络、在年轻人心中成为时尚顶流,却是近几年移动网络高速发展后的事。如今瓜州县成了网红打卡地,“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也被作为体育赛事拉动地方经济的唯一典型案例写入《中国体育蓝皮书2020》。

“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参赛队员竞技中(瓜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参赛队员竞技中(瓜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甘肃玄奘之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梅介绍,“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通过官方账号以及各类媒体渠道进行持续性外宣,实现传播总曝光量7174万+次,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如今瓜州县正通过放大戈壁挑战赛在网上宣传的引流效应,谋划将瓜州县打造成徒步胜地,吸引更多的新兴消费人群驾车前来露营、徒步,品尝当地优质“甘味”,领略塞外风光、享受运动精彩。

据了解,十余年来,“戈赛”相关活动在甘肃省瓜州县直接带动消费4.66亿元,综合拉动地方消费逾10亿元,更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

善谋则善为,善作则善成。近年来,甘肃不断推进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转变,加快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甘肃成为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甘肃文旅人正抖擞精神、躬身实干、敢为人先、一往无前,为力争今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达到30%以上、市场恢复接近2019年水平的目标而奋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少斌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登科)

出新谋新 敢想会干

经济在发展、消费在升级、需求在变化,文旅项目的打造也要因时而变,在“新”上写文章,在“干”上使巧劲。

甘肃文旅资源丰富,但在文旅项目开发中,仍要谋新出新,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开发特色文旅项目,避免千景一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摘星小镇的从无到有还是八坊十三巷的顺势而为,抑或“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的另辟蹊径,都是在“新”上谋篇布局,做好文旅产品,并借助网络的引流作用,让更多人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景区游览及文化推介,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效果。

文旅发展是一门精细活,不仅需要在文旅资源上挖掘出新,更要在品牌塑造方面下苦功夫,考验着文旅项目运营者的眼光和智慧。游客是体验者,更是文旅产品的推广者。因此,在文旅配套设施建设上,要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做好服务,完善文旅产业链,让游客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玩,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让“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名片越擦越亮。

(新甘肃客户端官方公众号)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