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痴守荒漠五十载 他是莫高窟最大的宝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从年轻帅气的小伙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常老并无怨言,他甚至常常还会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把敦煌的宝物完全保护好,发掘好。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高尚长者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他就像敦煌艺术一样,永远屹立在茫茫戈壁,永不颓败。

原标题:他是莫高窟最大的宝藏——怀念常书鸿先生

1991年,常书鸿再画《敦煌飞天图》。资料图片

常书鸿(左)与李承仙(右)陪同黄宗英参观莫高窟 资料图片

常书鸿画作 资料图片

常书鸿(右)为赵丹给他的题字“不服老”举杯感谢资料图片

【述往】

四十年前,我曾陪同著名作家黄宗英女士从上海赶赴数千公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采访常书鸿先生。四十年后,回忆起那段往事,我至今夜不能寐。常老,在千里的戈壁沙滩上,默默守护和研究着敦煌石窟艺术,为了祖国的艺术宝藏,他舍弃了优厚的生活,甚至舍弃了家庭和婚姻,独守荒漠,一待就是几十年。

从年轻帅气的小伙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常老并无怨言,他甚至常常还会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把敦煌的宝物完全保护好,发掘好。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高尚长者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他就像敦煌艺术一样,永远屹立在茫茫戈壁,永不颓败。

启程

1979年,黄宗英向上海文艺出版社报了一个写作计划,准备去拜访远在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先生。那一年,黄宗英56岁。

“文革”后的上海文艺出版社,集中了一批无所归属的老作家。除黄宗英外,还有菡子、哈华、王西彦、茹志鹃、赵自等。他们都是原来作家协会的人,作家协会解散了,没地方去,就安排到了出版社。那一年,我23岁,刚进出版社,和他们在一个办公室。平时,他们也不是每天都来,只是有事才会露面。

黄宗英的写作计划得到了出版社的关注,很快就批了下来。由于敦煌距离上海遥远,而且大家对那边情况也不十分清楚。慎重起见,出版社安排我陪着黄宗英一起远赴敦煌,万一有什么特殊情况还可以多个人救急。

临行前,黄宗英的丈夫、著名演员赵丹专门为常老写了一幅字——“不服老”,草书。那时候的赵丹已经可以回家了,也没什么事,就专心画国画,牡丹山水之类的。我也不是很懂,无法评判,但感觉他画得很不错。

从上海去敦煌,要先坐飞机飞到兰州,然后换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火车,在甘肃的最后一站柳园下车,那里已经离敦煌很近了,300公里。我们走之前,给常老打过了电话,他知道了我们的行程。

要出发了。黄宗英叫家里的老阿姨去菜市场买了一大堆新鲜蔬菜,用很厚的塑料袋装了起来。她说,敦煌那地方吃不到新鲜蔬菜,所以要带去。

从兰州上了火车之后,听说乘客里来了黄宗英,列车员们都挤过来看热闹。因为是上海铁路局的车,列车员也都是上海人,因此,多少都听说过黄宗英。当时,黄宗英着急要把那袋子蔬菜安置好,因为我们从上海出发时已是大热天,尽管兰州没有上海那么热,但要是继续这么捂着,恐怕菜非坏了不可。幸好,列车上有冰柜,赶紧放了进去,这下我们也就安心了。

兰州距离柳园还有1000多公里,火车很慢,开了一天一夜,直至次日傍晚才到。从火车上下来,柳园漫天飞雪。

想想上海的酷热,转眼就到了寒冬,恍如隔世。

常老亲自坐车来柳园接我们。车是那种绿色的北京吉普。常老说,冻坏了吧?

常老叫黄宗英“小妹”。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