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榆林窟看《唐僧取经图》流变


来源:澎湃新闻网

敦煌地区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汇处,也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今瓜州县隶属于甘肃酒泉市,汉武帝时为敦煌郡所辖,唐武德五年(622)称瓜州,清雍正年间设安西郡,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安西县,2006年更名为瓜州县。

二、榆林窟唐僧取经壁画内容

榆林窟也称万佛峡,位于瓜州县南70公里的榆林河谷中,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石窟创建于初、盛唐时期,经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及清代续建,现存41个洞窟,其中东崖上层19个,下层11个,西崖仅有1层11个洞窟。保存壁画约5000平方米,彩塑200余身。西夏时期开凿的第二、三、二十九窟均分布在榆林河东崖上。

榆林窟现存有唐僧取经图三处: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右下角一幅,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变》中一幅和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一幅。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复制品) 谢继胜 摄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中的唐僧取经图(复制品) 谢继胜 摄

在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中,唐僧师徒站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岸上有树,枝叶繁茂。唐僧在前,头圆面方,双手合十高举礼拜观音。身后行者长发垂至前额,带有头箍,着淡绿色圆领窄袖衫,腰间束黄带,腰后有绿色衣襟垂下,腰下有褐色盖头,穿大口裤,脚穿麻鞋,可见纹理。他左臂下方绕出一根缰绳,拴在身后的马匹头部,马匹仅有头、颈出现在画面中,呈黑色。前文已述,东千佛洞第二窟两幅取经图中人物形象各异,但南壁西侧中的行者却与榆林窟第二窟行者有若干相似之处:第一,二者动作较为相似。均是一臂弯曲放在胸前,一手高举至额头处。第二,形象相似。行者头发均垂至前额、披于脖颈,且头上均戴束发箍,与第三窟《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猴行者相似。

东千佛洞第二窟南壁西侧中的行者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中的行者榆林窟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变》中唐僧师徒站在崖岸上,法师高鼻丰颚,有头光,双手合十,指尖朝下礼拜普贤菩萨。猴行者在唐僧身后,相貌似猴,毛发长,双目圆睁,昂头露齿,也跟着双手合十礼拜。白马鞍上驮莲台,上有内装经文的包袱烁烁放光,师徒二人身后亦有祥云缭绕。此处唐僧取经图人物刻画清晰精致,常常被视为玄奘取经图的代表作。然而它人物形象表现上也确与其余不同。首先唐僧不再穿僧袍,而改为小口衫、松口裤,腰间束带,腿束行縢,脚穿线鞋,俨然一副行脚僧的模样。其次,猴行者也在合十礼拜,虽稍显笨拙,却与其余取经图动作不同。第三,该幅图中马背上驮有经袱并熠熠发光,东千佛洞中马背空空,榆林窟第二窟取经图像只有马头露于画面。依段文杰先生叙述,《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猴行者也身挎经包、肩挑经盒(详见下文引文),虽非马背所驮,但同是在榆林窟第三窟中出现,值得关注。

榆林窟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变》(复制品) 谢继胜 摄

榆林窟第三窟西壁南侧《普贤变》中的唐僧取经图(复制品) 谢继胜 摄

榆林窟第三窟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图版14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经变画中的猴行者(塑像后) 

经变画中的猴行者线图 段文杰 绘

因笔者尚未找到《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唐僧取经图的清晰图片,故引用段文杰先生描述如下:三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下部画青年玄奘像,头后有圆光,右袒褊衫,双手合十,虔诚默念。南侧画悟空,猴相,长发披肩,头束彩带,着衩衣,小口裤,脚蹬毡靴,腰间斜挎经包,右手握金环锡杖,紧靠右肩,挑起一迭经盒。左手高举额前,两眼圆睁,探视前方,精神抖擞。这里不仅表现了取经归来的喜悦,从头后圆光和安排的位置看,它们已被画师列入观音菩萨侍从神灵的行列。

[责任编辑:张惠]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