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光远 |
著名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 |
兰州是当前国内唯一尚未腾飞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种劣势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兰州只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才能促进发展。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拥有的发展潜力,现在是抄底兰州最好的时候。下一个周期中国最大的事就是城镇化和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兰州如果能抓住机遇建设起来,快速发展指日可待。[详情] |
|
|
陈启建 |
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府参事 |
健康住宅是未来房地产和人居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兰州应该抓住机遇发展“两翼”,在城市北部的兰州新区以及东部的榆中县打造宜居环境,提升人居品质。兰州新区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地位非常高。近年来,兰州也提出将榆中打造为城市副中心。在此背景下,兰州新区应组建庞大的人居环境上下游产业链,扩大招商引资。[详情] |
|
 |
|
 |
王必达 |
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区域经济学专家 |
“大兰州”建设正处在前行阶段,房地产业迎来三大机遇,从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视角看,兰州将在“兰州——西宁城市圈”的规划与运作中起牵头作用;从城市地理位置看,空间位置的枢纽性会带动本区域经济体和高端消费群体不断向兰州集聚;从商业集聚度看,未来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势必给兰州带来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详情] |
|
|
彭剑波 |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 |
兰州应该摒弃简单的“蔓延”加“摊大饼”方式,走特色组合发展之路。同时,兰州需要科学选择城市发展方向,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重视人城产逻辑,精理河山,放眼丝路,营造特色,彰显人文,进行高质量发展。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属于组合型,周边大多是人口50万左右的城市,所以打造“一心多点”的组合型城市群或都市圈更适合兰州。[详情] |
|
 |
|
 |
徐守东 |
西部智库规划研究院院长 |
甘肃是一个文化相当厚重、品牌却极其贫瘠的省份。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品类繁多、颇具特色的农产品热销全国各地,但它们却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土特产”,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对此,甘肃应强化品牌塑造,提升附加值,积极探索市场策划、产品包装、品牌设计、形象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提质增效,打通高质量发展之路。[详情] |
|
|
龙固新 |
深圳市德思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
每到旅游旺季,甘肃的敦煌、嘉峪关等旅游热点城市往往“一房难求”。尤其是近几年,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人数逐年递增,暴露出旅游地住宿供给严重不足的短板。仅靠高星级酒店解决不了游客接待,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先吸引人来搞研究、做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再通过打造西部艺术部落文化旅游阵地,吸引更多人来旅游消费。[详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