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因地震覆没的边贸重镇 秦人伟业曾在此发源
甘肃
站内

300年前因地震覆没的边贸重镇 秦人伟业曾在此发源

原标题:渭河之滨 磐石之安

董涛 摄

董涛 摄

磐安镇是甘谷的西大门,一出磐安界,就到武山了。

一个地方起个祈福味儿如此浓烈的名字,意味着该地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安的事。果不其然,“五月二十一日寅刻,余在湟,方披衣坐,床戛戛动,亟起,旋止。越五日,大总戎使者从都下归,经伏,以永宁山压告。余震恐,犹疑南山之崩仆也。比假归,南山固无恙,土自北山飞来,相距二十里,奔腾冲涌,越渭河,直达南山下,一瞬间而永宁镇数万生灵、村落、沃壤俱归乌有,孑遗残黎,嗷嗷中野。”(清曹思义《便商桥记》)这场大地震发生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甘谷县志》载:“五月二十一地大震,北山南移,覆压永宁镇,礼辛留少半,西北无有存者,共伤三万余人。”

宋以来西北最重要的边贸重镇永宁镇就这样没了。管理机构被迫西迁,地取磐石之安意,这就是今天的磐安镇。

一个地方的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命运,大富大贵中往往隐藏着大灾大难。老子对此看得很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过撕心裂肺之痛的磐安,更有过彪炳青史的高光时刻。

磐安镇的南部是中国古代名山朱圉山。朱圉山是一座自带光芒的山,但它最耀眼的时候,却是和《清华简》、毛家坪联袂登台亮相的时候。2012年,《清华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系年》第三章载:“飞廉东逃于商盍,成公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之邾圉,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邾圉即今之朱圉山。

朱圉不仅以它宽阔温暖的怀抱接纳了秦之先人,更以它广阔的草原和葳蕤的牧草,养育了一代代剽悍的高头大马。隐忍、蛰伏、积聚、发展,秦人在远离硝烟的朱圉山一带发展壮大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青剑东向,不仅要在诸侯争霸中分一杯羹,更要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在今天看来并不出奇的朱圉山,谁曾想到竟是一个帝国战舰启航的港湾。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个王朝的剑戟何在?又从哪儿寻觅一个王朝日渐远去的依稀旧影?

《史记·秦本纪》载:“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陇山征伐邽、冀二族后,分别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邽县和冀县。

2012年至2014年,由国家博物馆等5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此前多次发掘的基础上,再次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探明遗址面积60万平方米,墓葬近千座,共发掘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墓葬199座;出土陶、玉、石、骨器,青铜鼎、簋、壶、甗、孟、敦、盘、匜等容器,以及剑、戈、矛等兵器1000多件;发掘车马坑4座,其最高级别的一座坑有驾车3辆、马10匹,漆皮、彩绘、纹饰鲜艳如新,系贵族出行车辆。主墓有五鼎四簋随葬,青铜戈铭文“秦公作,子车用。”子车为秦之重臣,秦公将其派驻该地,足见其位置之重要。考古队专家认为,毛家坪遗址极可能就是秦武公所置冀县县治(县城)之所在。地处渭河之滨,辖域毛家坪和朱圉山的磐安因之而大大风光了一把。

从永宁镇的覆没,到之后的诸多历史事件,人们对磐安的期望总是那么殷切而急迫。真正让磐安实现磐石之安的千秋梦幻,始于新中国成立。在改革与发展、鲜花与掌声中,磐安一次次将辉煌印在这片多灾多难而百折不挠的土地上。从华夏第一县的肇始,到今日磐安的巨变,历史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也在改写苦难,让磐石之安,成为时代的宣言,辣椒一样热烈,苹果一样鲜艳。

牛勃

(兰州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