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移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徽县移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原标题:徽县:“移”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张旭辉 文/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徽县把深入推进治理移风易俗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制定《徽县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徽县关于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全县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工作推进计划》等,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专门部署。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不断焕发出乡村文明新风尚。

村规民约立起来 移风易俗实起来

移风易俗,必须革除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徽县坚持问题导向,在落细落小落实相关政策举措上下功夫,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加大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的治理力度,徽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县213个村(社区)重新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专门更新了移风易俗等内容,对红白喜事采取约束性措施。2024年底专题举办了徽县“文化为媒话新风·移风易俗润心田”主题征文暨演讲比赛,将征文获奖作品编印成书籍,作为宣传教材。并将演讲比赛获奖人员纳入“话新风”小喇叭移风易俗宣讲人才库。制定了宣讲方案,明确了宣讲形式,并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部纳入红白理事会。同时,建立起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话新风”小喇叭移风易俗宣讲队,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上形成自觉、行动上践行文明新风。

截至目前,“话新风”小喇叭移风易俗宣讲队已覆盖全县221个村(社区),宣讲队成员达到1200人,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讲1600余场次、受众12.6万人次。

红白理事会动起来 群众负担减起来

徽县坚持把创新基层治理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线”,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革除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融合,发动网格员、志愿者、党员干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纠纷调解、爱心义诊、养老助残、移风易俗等活动,探索出一条“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全县221个行政村(社区)均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修订完善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办事标准》,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目前,徽县全面推广“071213”红白事操办标准(“0”提倡“零彩礼”;“7”用酒不超过70元;“1”用烟不超过10元;“2”酒席不超过20桌;“1”人情份子不超过100元;“3”丧事操办时间不超过3天)。通过明确具体标准,有效深化了移风易俗工作,看不见的民风也正润入群众心田。

民生短板补起来 实事好事办起来

陈规陋习是社会风气问题,背后也隐含着许多民生短板。徽县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文明实践服务阵地,不断丰富党群志愿服务队、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全民志愿服务日等活动载体,采取务实有效办法,办好事解难事,率先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并组织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村大龄青年提高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拓展交友交际信息渠道。同时,加强养老、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殡葬改革,创新惠民服务,推动破除厚葬薄养等问题,通过多种举措推动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移风易俗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徽县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代表参与、村民审议”的方式,把移风易俗与村“两委”工作相结合,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养成等多种方式,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农民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既改变行为,又提升认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创新服务方式,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红黑榜,各村(社区)每月开展一次评议活动,同步设立道德积分超市,对积极参与村内理论宣讲、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方面走在前的村民,进行积分奖励,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