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300多家文博单位馆内室外同步“互动”遗产新活力
中新网兰州6月14日电(冯志军 崔琳)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14日在该省天水市举办。甘肃310多家文博单位采取线上线下联动、馆内室外互动等多种方式,同步推出790多项精品展览、讲座论坛、线上展播、文创集市、沉浸体验、非遗展演等主题鲜明、类型丰富的宣传活动。
开幕式上,举办了《甘肃省石窟寺保护管理导则》发布仪式,现场向10家石窟寺管理机构代表赠书。公布了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全省革命文物社教十佳案例推介、2025年甘肃文物全媒体精品传播优秀推介项目及甘肃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名单等。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举办。天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动现场,还同步推出了文创产品展示、非遗展演惠民演出、民间收藏公益性鉴定等活动,举办了《假如文物会说话》《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丰富多彩的主题社教活动,开展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普及活动。
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仇健介绍说,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在我国文化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甘肃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仇健表示,近年来,天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深化考古发掘研究,优化博物馆发展布局,推动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蓬勃发展。未来将加强伏羲庙古建筑保护利用、推动伏羲文化传承弘扬,深化大地湾考古研究、建好用好大地湾考古遗址公园,实施麦积山等陇东南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利用工程,让“东方微笑”完整传承到下一个千年。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东介绍说,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有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交相辉映,源远流长。
“近年来,天水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全市文物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研究阐释取得突破、活化利用创新成效显著、安全守护根基更加牢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长足发展。”王文东表示,未来将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
相关新闻
中国甘肃网:兰州“非遗正青春”:千年技艺碰撞现代生活
中国甘肃网6月14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6月14日,兰州市举办了“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活动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旨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黄河文化滋养下的非遗矩阵: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实践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在丝绸之路上孕育了璀璨的非遗文化。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5项国家级、50项省级和112项市级非遗项目,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保护体系的活态展示矩阵。从高亢激昂的兰州鼓子到巧夺天工的刻葫芦技艺,从风味独特的牛肉拉面制作到充满民俗智慧的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30多项非遗项目通过实物陈列、技艺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立体呈现黄河文化滋养下的金城记忆。
兰州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这些非遗瑰宝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新时代兰州文化强市建设的核心资源。”活动现场特别设置“非遗时光长廊”,以图文展板串联兰州非遗保护历程,从抢救性记录到活态传承,生动展现了兰州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保护新格局的实践成果。
双线联动的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的破圈融合
本次活动创新打造“展演+展示”立体模式,设置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区和传统文艺表演区两大核心板块。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区呈现了兰州刻葫芦、红古黑陶制作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等31项代表性技艺的现场演示,传承人与市民游客零距离互动,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特别针对兰州牛肉拉面文化,设置了精展区,有力推动了其“品牌化”进程。
传统文艺表演区汇聚了舞蹈、歌唱、秦腔等舞台艺术,其中《兰州狮舞》《探张郎》《斩单童》等非遗项目通过精彩表演,演绎了大河文化的磅礴气势。活动现场还嵌入“非遗商城”,上线12款融合现代设计的非遗文创产品,推动“展示—体验—消费”的生态闭环。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兰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品牌项目,打造非遗研学线路、创意设计大赛等延伸活动,让千年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青春活力”。
当黄河之滨的非遗盛宴与现代商业街区碰撞,当传统技艺遇上数字技术的赋能,兰州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金城方案”。这场兼具历史厚度与青春气息的文化盛会,不仅是对城市精神标识的深度解码,更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兰州晚报:文物有灵 非遗可触
小朋友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寻宝” 高宏梅 摄
剪纸服装秀令人惊艳 雒焕素 摄
体验非遗魅力 申亮 摄
葫芦非遗手作活泼解压 高宏梅 摄
传统礼射体验活动格外吸睛 高宏梅 摄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市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参与。
创意涂鸦、非遗手作、传统礼射
这样的体验活动真有趣
6月14日上午10时许,兰州市博物馆开展了“绘就金城记忆·手作文明传承”活动。参与者铺开一个普普通通的帆布袋,以此为“画布”,开始了一场“文物临摹+创意涂鸦”之旅。参与者思考片刻后,笔下的线条组合成简洁、灵动的画面。这边,彩虹“空降”到帆布袋上,艺术感满满;那边,兰州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高低错落……不一会儿,一个个高颜值的帆布袋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阮氏葫芦非遗手作区今年主打一个活泼、解压和松弛感,一个个“婴儿版”葫芦被非遗传承人赋予了各种表情和情绪。葫芦身上刻着“拳高量好人稳当”,头上顶着一瓶小茅台,眯起的眼睛有种目空一切之感。而牛肉面葫芦也是戏份十足,头顶一碗面,天下由我行。负责人小徐告诉记者,近两年,许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手作队伍后,画风大变,解压、提供情绪价值的手作非常受欢迎,这也是传承非遗的另类方式。
活动现场,传统礼射体验活动更是格外吸睛。那一柄纯手工制作的筋角弓,弓体由木胎、水牛角片、牛背筋、丝、漆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从精挑细选的木材,到精雕细琢的箭杆,再到锋利坚韧的箭头,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与耐心。射击射箭项目负责人谢建戈拿出诸多传统弯弓的原材料一番讲解后,体验者才恍然大悟,一柄看似简单的传统弯弓竟然藏着那么多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艺。
兰州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非遗+手作+探秘”的创新形式,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让博物馆成为市民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城市客厅”。
化身文物修复者
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急诊”
14日下午,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了“寻简之旅 护宝同行”活动。从考古特训营·解密尘封历史——考古寻宝小课,到探方大作战·寻宝竞技场——探方寻宝之旅,参与者从20个神秘沙坑中亲手挖出“会说话”的汉代简牍,感受到探宝的乐趣后,黑科技实验室·文物复活术——文物保护大讲堂就是与文物的深度交流了。简牍为什么会“生病”?如何用高科技的数字方式进行保护?这些相当神秘的知识在大讲堂上一一揭秘。
最后,简牍急诊室——保护文物让我来的环节让参与者的体验感又上了一个等级。探宝结束后,参与者装备升级,领取一份文物修复大礼包,化身文物修复者——用专业毛笔为仿制简牍“祛斑美容”,再亲手封装专属简牍时间胶囊,成就感满满,收获感爆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观澜新闻:武威市举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观澜新闻客户端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雒焕素 文/图)6月14日,武威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凉州植物园举行,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展演与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的风采。活动现场,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登场:凉州贤孝以其独特的唱腔,讲述武威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引人入胜;河西宝卷·武威的悠扬曲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西凉乐舞灵动飘逸,凉州民歌杂调韵味十足,尽显武威民俗风情;杨式太极拳刚柔并济,展现出传统武术魅力;剪纸服装秀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融合,令人惊艳;凉州木偶戏传承人操控木偶,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赢得阵阵掌声。
西凉乐舞
凉州贤孝
凉州木偶戏
凉州脸谱
同时,活动现场还设有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区,精美的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欣赏、选购。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板排列整齐,展示了武威市在此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增进了市民对家乡文化遗产的了解。
近年来,武威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在非遗资源普查、文化内涵挖掘以及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斐然。目前,武威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50项、市级86项、县(区)级236项,年均开展各类非遗民俗活动200场次以上。
新甘肃:多元诠释非遗魅力!张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今日启动
张掖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
新甘肃客户端6月14日讯(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杨红丽)张掖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今天在民乐县启幕。
此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旨在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可看、可玩、可尝、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嘉年华。
秦腔经典折子戏
活动在极具张掖地域特色的非遗巡游中精彩开场,民乐舞狮灵动矫健,狮头随着鼓点上下翻飞,尽显威风凛凛之态;四家武术表演者动作刚劲有力,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将传统武术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顶碗舞演员身姿婀娜,起卧自如间,瓷碗稳稳置于头顶,尽显优雅从容。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穿行于街巷,引得市民游客纷纷驻足围观、拍照留念,古老民间艺术在现代街头迸发出蓬勃朝气。
张掖市国家级非遗个性化邮票、张掖非遗小吃手绘邮资明信片正式发行
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作品展区内,麦秆画、山丹烙画、剪纸、雕刻葫芦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焕发新生,精巧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刺绣书签、手工扎染布艺挂件、装饰品等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充满民族风格的裕固族文创系列产品,更是别具特色。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精湛“绝活”,与市民游客亲密互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张掖味道”特色美食吸引众多游客
“张掖味道”特色美食风情街弥漫着诱人香气,成为这场非遗盛会中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筋道柔软的四坝蒸饼子、酥脆爽口的沙枣饼、软糯鲜甜的糖油糕、薄如蝉翼的高台面筋、香气四溢的炒拨拉……众多特色美食汇聚一堂。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张掖的地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勾起了浓浓的乡愁,成为张掖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在启动仪式上,张掖市国家级非遗个性化邮票、张掖非遗小吃手绘邮资明信片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