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克塞草原的晨雾被阳光驱散,
白色毡房的木门次第开启,
游牧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拉开序幕。
这里的非遗无需刻意寻觅,
它藏在牧草的摇曳里,
融于技艺的流转中,
是牧民们日日践行的生活诗篇。
毡房:移动的文明容器
电动工具打磨的桦木顶圈泛着温润光泽,手工雕刻的九道星芒纹却依然清晰如昨。芨芨草帘的编织声混着手机提示音,女主人将新制的奶疙瘩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毡房内,太阳能灯取代了马灯,却照亮着悬挂的冬不拉;智能发酵箱里,马奶酒的醇香与陶缸的土腥味悄然缠绕。这座传承千年的“移动家园”,以未改的穹顶轮廓,盛住了新时代的烟火温度。
衣饰:穿在身上的图腾
走在县城街道上,哈萨克刺绣从节庆华服走向日常:卫衣袖口的羊角纹、帆布包上的云纹随处可见,就连孩童的运动鞋上,也能寻见绣着阿尔金山的图案。非遗传承人在电动绣花机前调试图案,指尖却严守“三挑两压”的祖传针法——机器是帮手,而纹样里的草原魂魄,只在手工的顿挫间苏醒。
节庆:时光里的活态传承
每逢“阿肯阿依特斯”盛会,冬不拉琴弦随5G信号震颤,直播镜头将星空下的对唱传向远方;赛马场上演的“姑娘追”,无人机掠过骑手矫健身影……这些仪式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载体,却未改对天地的敬畏与热爱。
在阿克塞,
非遗不是需要保护的“遗产”,
而是牧民的日常:
是擀毡时扬起的羊毛、
刺绣时游走的银针、
暮色里响起的冬不拉。
当传统自然生长于现代生活,
文明便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如同草原的河流,
既倒映昨日的云朵,
也辉映明天的朝阳。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