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帖
甘肃
站内

端午帖

原标题:端午帖

□刘梅花

五月一到,河西走廊的光阴一下花红柳绿,美好的季节开始了。

我小时候住在一条大河边,如果要画一幅小时候端午节的一个剪影,那一定是这样的——门前的树林子艾草长得很高,表姐牵着奶奶的衣襟,手腕戴着彩绳,一老一小走在杨絮儿飘飞的朦胧里。一个小女孩儿低头捡拾飘落的杨树絮儿,偏襟衣裳兜里塞满杨絮,带回家给姑姑们做荷包芯。

总是喜欢过端午节。经历了漫长的春寒料峭,到了五月天,时光一下子活泼起来。小贩在院子里吆喝:新鲜的樱桃萝卜哎——小葱秧哎——黄芽小白菜哎——

单单是这么一吆喝,还感觉不到端午节就快到了,只是让人觉得夏天到了。真正让人能感受到端午节气息的,是街边妇女们挂满荷包的架子,伴随吆喝声:牡丹荷包呦——香草荷包呦——老虎荷包呦——

架子上的荷包一摆一摆,不停地晃动,让人觉得端午节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她们在街上走来走去,五月的风吹拂着荷包,荷包穗子齐齐摇曳,香草荷包的暗香一波一波飘荡在街市。端午节一到,小孩子佩戴着各色荷包,一大串一大串,好看得很。

住在山谷里的人家,端午节过得比别处更有诗意。清晨,大雾弥漫山谷,柏树枝子、艾草尖上挑着水珠子,山坡半隐半现在雾气里,到处湿漉漉的。老人们喜欢赶早割艾草,折柏树枝,顺便掐一点嫩萱麻梢子。端午节的灵魂在于一束艾草。红绳扎好艾草,高高挂在门楣以示辟邪,驱除瘟疫。院子里煨火,点燃柏树枝。潮湿的柏树枝燃烧着,散发出清香的植物味道,寓意百病不生,好运随身,风调雨顺。

炊烟穿过树梢,飘到天空里去。烟雾缭绕的厨房里,炸油饼,蒸糯米,做卷糕。烙薄饼,做绿油油的萱麻口袋。打凉粉,切一盘凉粉撒一点野薄荷点缀。雾气腾腾里掺和着人们的说笑声,小孩子坐在厨房门槛上,戴着花花绿绿的荷包,手里举着一朵刚开的金黄色蒲公英花朵或者紫色的马莲花,嬉笑打闹,脚边依偎着一只小狗。老人们总是说,过节是过给小孩子的,确实如此。

老人们为什么喜欢给小孩子过节?因为节日是一个窗口,让小孩子张望到世界的缤纷绚丽。这些记忆,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前几天,我路过兰州市安宁区的一条街,沿途开满粉色的蔷薇花。我站在花朵下,觉得氛围和童年杨树絮儿飞扬的端午节很近似,五月的阳光,又暖又贴心。我戴着遮阳帽,拎着布包,沿着花朵盛开的街道朝前走。如果遇见杨树絮儿,就弯腰捡一点,像儿时那样,塞进口袋里,做个荷包芯。如果遇见青草地,就坐在草地上晒晒太阳,看看路过的女孩子们裙角儿飞扬,把花朵穿在身上。

(甘肃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