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香”约非遗盛宴 甘肃庆阳引资近百亿
甘肃
站内

国内外企业“香”约非遗盛宴 甘肃庆阳引资近百亿

文/吴永隆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一大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签约。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一大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签约。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5月29日,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此次节会为期5天,吸引国内外700余家企业参展参会,期间将举办书香庆阳端午诗会、智慧文旅及非遗沉浸式体验、“香包为媒·缘来是你”新风婚恋文化季等10余项活动。当日举办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该市3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96.64亿元。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宣布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 张修毅 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宣布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 张修毅 摄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表示,香包作为庆阳民俗文化的独特标识和象征符号,以其祈福纳祥的精神价值、助眠安神的实用价值、装点家居的审美价值和增收致富的经济价值,成为当地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民俗文化产业和产品。将不断办好香包民俗文化节,吸引更多投资者、客商共襄盛举,期待专家学者贡献智慧、更多企业家投资文旅产业,让以香包为代表的庆阳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的神采。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诚邀企业家投资庆阳文旅产业 张修毅 摄

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诚邀企业家投资庆阳文旅产业 张修毅 摄

有着30余年香包绣制功底的刘兰芳是中国民间刺绣艺术大师、庆阳香包手艺人,从2002年首届庆阳香包节举办时带着香包试水,到如今成为香包产业化运营的掌舵者,创业25年,刘兰芳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带动4000余名手艺人就业。

“八岁学针线,十二进绣房,进了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刘兰芳说,这首歌谣是庆阳女孩对香包艺术的追求,她们用一针一线传递着爱与祝福。自己将不遗余力推动这项艺术走向更大的市场,讲好朴实勤劳、智慧贤淑的劳动妇女故事。

庆阳香包将艺术与技术、生产与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融为一体 张修毅 摄

庆阳香包将艺术与技术、生产与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融为一体 张修毅 摄

在节会主展馆智慧文旅体验展区,全息投影技术再现香包制作全过程,机器人、机器狗身着剪纸服饰走秀展演,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本土IP“香宝宝”与哪吒、黑悟空等热门动漫形象跨界联动,全方位展示庆阳非遗文化魅力。

据悉,庆阳香包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从《诗经》“赠之以芍药”的浪漫,到宋代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再到如今年产值7500万元、远销26国的“指尖经济”,缔造了活态传承的文化IP。庆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已形成“基地+工坊+传承人”的立体保护网络,开发民俗文创产品5000多种,年产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1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