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客子”与金城饮水史
上点年纪的兰州老年人大都记忆犹新,在1950年以前,兰州城里有一些挑担卖水为生的人,被俗称为“水客子”。他们从西水北门(今永昌路北段)和东水北门(今秦安路北段)取黄河水,一根扁担两桶水,走街串巷,吆喝着送到零散用户家里。或者一头驴驮着两个水桶,人们把这叫驮桶,送到大户人家。又或者用马车拉着一个大水桶,装的水较多,这一般是送给饭庄酒楼和衙门官家用户的。虽然经过初步沉淀,黄河水仍存有少量泥沙,“水客子”都会帮着把缸底和瓮底以及水池里积存的泥沙清理干净,才会把水倒进去,这个时候,用户就把早已备好的明矾丢进水里,待净化澄清后方可饮用。难道兰州人不知道打井取地下水饮用吗?不是没有试过,但是,打井取出的地下水苦涩无法使用。倒是在西关十字清真大寺旁边有一口“三眼井”,井水提上来没有苦涩味可以饮用,但是“僧多粥少”,只有极少数人家能享用,一般老百姓人家很难沾光。还得靠“水客子”肩挑的黄河水供水饮用。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今兰园修建过一座八角形蓄水池,澄清后暂时能解决居民用水问题,就是这么个临时修建的八角形蓄水池,1939年,日寇飞机对兰州轮番轰炸时,连同兰园内的普照寺一起毁于战火之中。民国三十年(1941年),兰州新成立的工务局又在兰园原址设立一座供水站,引进经柳筐沉淀后的黄河水,居民可购买水牌,但每个水牌限挑一担水(两桶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兰州成立自来水工程筹备委员会,聘请美籍顾问毛理尔主持勘察设计,选定黄河北的徐家湾(今金城关)一带为供水源地,用柳筐自然沉淀滤清后的黄河水,用水泥管线铺设到黄河铁桥桥头,再用铸铁管线引过河,在今老干休养所附近设立一个供水站,这个设想还算可以,但是否妥当,要打一个问号。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勘察设计方案,由于经费等问题最后不了了之,让兰州人空欢喜一场。
更早一些时候,也就是清末,左宗棠主政陕甘时,要成立制呢局,用羊、牛、骆驼毛等发展制呢事业,这就需用大量干净水源,从南方聘请来的赖长技师,自行设计了一架抽水机,兰州人又叫抽水龙,安装在黄河岸边的望河楼(今市民公园正门对面),抽上来的水经沉淀处理后,不仅解决了制呢工厂的用水问题,还自流接到陕甘总督府(兰州人叫辕门)的“饮和池”和“挹清池”供达官贵人饮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金城揽胜图》珍贵画作尚能依稀辨认出当年抽水机机房的建筑位置,当然,一般老百姓仍然还得靠“水客子”挑水供应。
1949年,为解决兰州饮用水问题,人民政府立即组织技术力量,经过细致的勘察,首先确定了两个水源供应点,一个仍在市区黄河北的徐家湾,一个在郊区西固河口镇。这两个水源地的水质完全符合居民和工厂用水标准,1953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水站。1955年7月,建成了庆安路(今静宁路与武都路)、靛园寺(今鼓楼巷东口)、中山林三个大型水站,开始为居民和单位供应干净清澄的饮用水,又分设若干个小型水站,结束了依靠人挑、驴驮、车拉,用明矾澄清处理的饮用水历史。当年,我家就住在鼓楼巷,水很便宜,两分钱买一张水票可以挑两桶水。但我年纪小,挑不动两桶水,就和同院的一般大的小朋友合作,先抬一桶水倒进他家水缸,撕半张票,再去水站撕另外半张票,抬一桶水倒进我家水缸。我奶奶家住在小沟头,那里有个小水站,只有两个水龙头,水票也是两分钱一张。我奶奶说:还是新社会好,吃水再也不发愁了。1956年,又陆续建成华林山、龚家湾、通渭路、广武门、绣河沿、贡院巷、旧大路、郑家台、闵家桥、上沟、下沟等50座水站。还有盐场堡、望垣坪、伏龙坪、沙梁子、朝阳村、五星坪等90座水站。至此,水站遍布全市大街小巷。从此,彻底解决了兰州饮用水问题,“水客子”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为解决西固大型工厂兰化、兰炼、棉纺厂等用水问题,1955年5月,在西固成立了自来水工程筹建处。1956年,在西柳沟和岸门一带兴建了自来水大型水厂,投产后日产量为79万吨。
时代在前进,幸福生活竹子开花节节高,现今,高楼二十层三十层,家家户户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哗啦啦流出来。
兰州的饮用水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兰州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甘继祖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