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丝玉韵:明代双簪的极致风华
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
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
金丝密密编织,玉石温润而泽。在兰州市博物馆内,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与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静静陈列,恍若穿越四百年时光的星辰,散发着令人屏息的华美光晕。
“这两件簪子,是兰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明星文物。”兰州市博物馆讲解员李典宇介绍道,“簪子虽小,却精致无比。我们通过它们,能够一窥四百年前的大明风华。”
细看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簪首的抱子观音坐像以青玉为材质,观音身披长衣,宽袖及膝,体形丰腴,双手托着一个小儿,小儿呈坐姿,显得栩栩如生。观音坐像下是细金丝编就的仰莲座,三层仰莲瓣细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造像周围的把莲,更是以细如发丝的金丝编织成莲瓣,焊接成形,繁密地覆于观音造像的周围。莲叶细长,向侧展卷,有缠枝意味;莲花瓣细长平展,花的轮廓有波状变化,莲蕊镶以珍珠和红宝石,珍珠光泽明润柔和,宝石纯净色红,莲蓬形似如意,面上有四个小圆孔,并施以蓝色珐琅彩。“这种工艺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更衬托出了宝石的晶莹光泽,使整件首饰显得更加华丽而精致。细看,这些镶嵌的宝石,工匠们都保留了它们原本的模样,进行了随形镶嵌。”李典宇说。
再看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簪首的鱼篮观音立像以白玉为材质,身形较纤薄,着交领宽袖长衣,衣摆曳地,肩有向外翻飞的披巾,右手提一篮,整体充满动态感。身后是细密透雕镂空的叶形白玉质背屏,边缘镂雕缠枝花卉纹。下有束腰仰覆莲座,莲座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编织成的莲瓣焊接而成,上有两层仰莲瓣,下有一层覆莲瓣,束腰部饰以联珠纹。
“绝妙的是,观音像周围的把莲,亦以细金丝编就,五把莲均为一莲花一莲叶的组合,莲花与莲叶之间,均匀地镶有用细金丝制成的短细弹簧,每支弹簧的另一端镶有一粒珍珠,佩戴行走时,珍珠就会随步伐轻颤,极富美感。”李典宇介绍着,“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首饰的动态美感,更体现了明代珠宝工艺的创新精神。”
中部开窗,美玉坐于其中,玉质青翠,工艺精致,纹饰栩栩如生,造型绮丽,选料上乘,色彩鲜明,工艺繁缛精巧。顶级选料加之宫廷花丝镶嵌工艺,堪称罕见奇珍。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君子好玉”的文化,而黄金又有皇家尊贵的寓意,两种观念相融合,由此产生了金丝嵌玉。这两件簪子都采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金累丝”工艺:将金丝加工成细如发丝的形态,通过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出精美的首饰造型。这种工艺不仅展现了金银的柔韧性,更赋予了首饰一种轻盈而立体的美感,使首饰可以形成立体化造型或繁复的构图,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同时用材大为俭省,也让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金累丝工艺是中国明代先进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透过繁复细密的金丝,当代人也可见当时王朝繁盛和皇家奢侈。
这两件国宝级文物,不仅展现了明代皇家珠宝工艺的巅峰水平,更承载着传奇的历史故事。这两件观音簪的背面均錾刻有铭文“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其中熊氏正是末代肃王妃。关于肃王妃熊氏,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末代肃王朱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凤凰在王府上空盘旋三圈后,向北飞去。肃王的术士说,梦的意思是王妃要在北方寻找。于是,肃王派出太监护卫,拿着一面宝镜,一路向北寻找王妃。他们来到了永泰城,最终在一个满脸疮疤的女子身上发现了凤凰的影子。这位女子在被带回王府的路上,沐浴后竟然疮疤尽落,变成了一个聪明美丽、知书达理的姑娘,被肃王封为王妃。明末农民起义攻破兰州城时,肃王妃撞碑而死,她的故乡永泰城至今仍有熊娘娘的衣冠冢。
传说终究是传说,这位末代王妃的具体身世已难考证,而这两件观音簪,或许能让今天的我们一窥当年熊娘娘在肃王府的生活。
两件簪子虽是发饰,但都没有佩戴使用过的痕迹,这表明,这两件观音簪是肃王妃熊氏的供奉之物,“抱子观音”似乎也暗含着对后代繁衍的恳切心愿。而两把簪子共有的“把莲”题材,在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中也有“连生贵子”的寓意。
查阅史书可知,明末一代,肃王家族子嗣不旺,对于负有“受封边境、操练征戍、屏卫天家”责任的肃王家族来说,子嗣不继也就意味着王位不保,因此是个严峻的忧虑。所以可以想象,当熊娘娘将这两只簪子放入塔中供奉时,是怀着多么大的渴盼。
1987年,兰州市博物馆在对白衣寺塔进行加固维修时,从这塔顶发现了一批令人震撼的精美文物。这批文物全部来自明代,包括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佛经、鎏金铜佛像、首饰等。其中就包括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和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1996年,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等一批文物被正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白衣寺塔的轮廓愈发显得庄重而神秘。它迎接着无数的游客走进兰州市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这两件明代瑰宝的风采,感受中国古代珠宝工艺的无穷魅力,聆听它们对悠悠历史的无声诉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见习记者 杨嘉琪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