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二十逐梦星河 甘肃力量上分
甘肃
站内

神二十逐梦星河 甘肃力量上分

自动播放

原标题:奔赴山海 拥抱星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4月的西北,明净、爽朗。

湛蓝的天空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

在距离发射塔架的1.5千米处,媒体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早早守候,游客们也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准备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火箭发射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火箭发射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5,4,3,2,1,点火!”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直冲云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现场来看火箭发射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太震撼了!不虚此行!”

“我只是站在这里,心中就充满了骄傲!”

…………

火箭升空后,许多游客还沉浸在火箭发射的震撼中,久久不愿离去。

“想让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航天的种子,让载人航天精神在他的心中扎根。”来自兰州的陈晖带着自己7岁的孙子沈泓佑专程来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她说,在现场观看火箭发射,带给我们一家的震撼很大。我相信这次的现场观看,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

长征火箭拖曳着尾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长征火箭拖曳着尾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吹响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号角。

今天,也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20号从这里奔赴太空。

斗转星移,55年的传承和积淀,让这一天有了新的承载和特殊寓意。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

贺鹏举来自庆阳,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自2001年6月开始,他就在这里工作了。大概60米高的船箭组合体需要在发射前转运至发射区,如何确保船箭组合体在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呢?贺鹏举告诉记者,船箭组合体需要4个防风拉杆将其固定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在通往发射区的路上,有一条20米宽的铁轨。转运过程中,有一辆电源驱动车为活动发射平台提供电力。

“另外,要安全转运船箭组合体,还需要气象的保障,在此期间,我们会全时段监测风速,以确保转运的稳定和安全。”贺鹏举说。

船箭组合体安全到达发射区后,贺鹏举和同事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飞船和火箭的功能检查、火箭点火和紧急关机线路检查……任何一处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工作人员的眼睛。正是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确保了火箭发射的安全。

记者从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1次飞行、神舟飞船的第20次飞行。

征程再启,在这里,我们聆听到了中国航天的强劲心跳声。火箭的尾迹已经消散,但站在这里,依旧能感受到流淌在戈壁上的热血梦想。每次出征太空的背后,都是中国航天人交出的时代答卷。

(新甘肃)

相关新闻

新华社:神舟二十号丨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用数智化技术确保神舟二十号成功飞天

新华社酒泉4月24日电(李国利 江佳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数智化技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确保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看到,深蓝色的环境光如同凝固的星河,曲面主屏实时流淌的参数正以高速的刷新率展现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时动态,数智化技术的气息独蕴其中。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应运而生。近年来,他们持续探索数智化技术道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航天任务的每一个流程都有条不紊,岗位人员每一个操作都有规可循,数智化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运维模式深度融合。神舟二十号任务总检查时段,数字化火箭系统呈现在测发大厅屏幕上。科技人员通过动态直观的显示画面,就可以掌握火箭状态,实现了火箭升空“数字伴飞”。

“我们将严格校验的规范化数据和火箭模型融合,构建了一套严丝合缝的火箭伴飞数字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同步解析上万条参数,还可以智能判别关键指标,辅助岗位人员更加直观、全面地完成测试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赵磊说。

来到发射场配电室,电力机器人正按照定制路线对设备供电情况进行全面巡检,采集到的信息实时上传至终端,大大减轻科技人员工作强度,为发射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发射场地面设备系统已经实现数智运维,在无人值守、状态管控、运行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形成规范、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中心科技人员张帆说道。

连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了神舟二十号任务的全域感知、多线精控、资源联动,岗位人员可以观看任意区域工作推送,工作细节把控更加精确,各种资源流转畅通,物资分配更加高效,数智化为载人航天发射场注入了科技新动力,成为任务圆满成功的强大助力。

观澜新闻:神舟二十号科研人员成明宇:用热爱与坚守 托举航天梦想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着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新一轮太空出差任务正式拉开帷幕。神舟二十号的主要任务是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支持航天员乘组接续驻留,并开展相关实验和应用项目。由510所承担的结构与机构、热控、测控、仪表与照明、环控生保等5个重要分系统合计43台套产品将各司其职,继续为神舟二十号飞船的成功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在这43台套产品中,舱门快速检漏仪保障出舱安全,舱内、外照明设备点亮飞行之路,种类丰富的舱内显控、语音、手控设备用来操控飞船,仪表板减振器保障仪表设备稳定可靠,操纵棒是航天员手臂的延长器……每一台产品都至关重要,都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510所成明宇就是其中之一。

成明宇主管并参与了手控右舱壁单元、交会灯电源等多个神舟飞船的项目研制。其中,手控右舱壁单元作为神舟飞船人控终端仪表,为航天员提供了包括“逃逸”在内的数条关键指令的发送功能;交会灯电源作为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照明设备的关键一环,为交会灯二次供电,“照亮”了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道路。对他而言,这份职责既是组织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与重托,亦是直面技术攻坚的担当和守护航天安全的庄严承诺。小到一个元器件的选用,大到整个单机的研制计划流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焊点都要仔细检查,每一个器件都要反复核对,每一个电路参数都要测试再三;试验过程中,更要严谨认真,严格按照试验计划,测试并记录产品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运行状态,绝不放过任何异常数据。当完成前面的工作后,产品交付文件的编写与整理又是一项考验耐心与细心的任务,需要静下心来,将生产研制、调试、测试和试验过程中的所有关键信息、数据、照片,都条理清晰地记录在文档中,确保文件内容准确无误、完整详实,为后续的产品生产以及技术传承留下宝贵的资料。

成明宇在工作中 510所供图

成明宇在工作中 510所供图

于时空褶皱处回望,距离中国载人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转入应用阶段转眼已两年有余。“投身航天事业的这些年,忙碌与挑战如影随形。”他说。“无数个夜晚,我们办公室灯火通明,大家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论不休,载人航天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而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每当看到飞船的成功发射,精准与空间站对接,安全着陆返回,我们心中的使命感与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毕竟我们的工作关乎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兴衰,承载了无数人的期待,我们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负重托。”

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启航,以成明宇为代表的510所载人航天工程年轻的工作者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再一次投身到飞向太空的任务中,见证新一场星际会师。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奋战在热爱的事业领域,用智慧与坚守书写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辉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通讯员 潘颖

新华社:航天“冷”知识的“热”应用

新华社兰州4月24日电(记者 胡伟杰 张文静 张智敏)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共享单车,从卫星镀膜工艺到工厂的生产零件。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4月24日是第十个航天日,记者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了解那些日常生活背后的航天“冷”知识。

“定位和导航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共享单车的摆放还是开车出行的路线规划,都离不开卫星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其实都依靠原子钟。”510所高级工程师涂建辉举着一块小小的长条状金属仪器介绍道。

自动播放

“定位就是时间乘以速度,时间越精确,定位也就越精准。”涂建辉介绍,目前导航应用主要依靠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而为卫星提供高精度频率参考信号的原子钟就是该所负责研制。

作为一种高精度的计时工具,原子钟可做到几千万年不差一秒。为此,我国航天人开始努力研发国产原子钟。

“最初我们承担铷钟的研制任务,仅仅用了2年实现了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2007年在北斗卫星上实现了应用。”如今,涂建辉和他的同事们又研发出精度更高的铯钟、有火柴盒大小的芯片级原子钟……我国不仅在原子钟上实现了国产替代,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流量控制器,是一个很冷门的词汇,但提到半导体工厂、光刻机,很多人就不再感到陌生。

这原本是宇航产品应用的一款产品,属于生产设备的控制工艺,运用在卫星或飞行器镀膜中,以控制反应气体和保护性气体。而半导体制造中,需要用到大量特殊气体,以便按设计图在硅盘上刻蚀出芯片电路。这些流程必须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生产高度依赖自动化,其中,气体的流量流速需要极其精确的控制。

一直以来,这类设备被国外高度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供货周期极长。如今,由510所研制的国产质量流量控制器已经准备投入市场。“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仅仅是半导体行业,还有生物医药领域的实验室、石油化工领域等。”510所高级工程师张剑锋说。

除了上述两款“神器”外,510所的航天人还研发了可应用在考古、矿藏资源勘探领域的磁探测装置等。“航天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气象卫星精准预报到北斗导航系统赋能智慧交通,从新型材料突破到生命保障技术迭代,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拓展技术应用边界,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涵盖医疗、应急救援、农业等多个领域。”510所高级工程师张海燕说。未来,航天科技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新华社:航天城里的女博士丨安金霞:扎根实干 用数据“铸箭”

自动播放

女博士群体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重要科研力量之一,多年来,始终聚焦中心核心能力提升和任务圆满成功的主责主业,深耕航天发射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女博士安金霞扎根大漠25年,在中心飞行试验评估、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证了我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跨越发展,在大漠戈壁,她用青春丈量飞天路,展现航天“她”力量。

作者:陶冶 沈玲 李亚光 姜赛 阮帅 彭源 叶紫嫣

素材来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兰州日报:甘肃移动圆满完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通信保障任务

【本报讯】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顺利开启太空之旅。当长征火箭的尾焰划破戈壁苍穹,甘肃移动以“零差错、零闪断、零投诉”圆满完成此次载人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任务。

今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作为连续十六次执行神舟载人飞船发射通信保障任务的“老人”,甘肃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航天通信保障体系。为保障好本次发射任务,甘肃移动保障团队提前20天便开启“白+黑”模式,在东风航天城展开“地毯式”网络体检:1400皮长公里的光缆巡检,16个重点小区的算力扩容,连基站天线的俯仰角都经过精密测算,确保每一比特数据都能精准抵达。

火箭升空瞬间,数以万计的手机同时举起,直播信号如潮水般涌向基站。面对瞬时激增的流量洪峰,甘肃移动亮出5G-A与万兆光网的协同作战的新技术。在距离发射塔架仅十公里的戈壁滩上,三座崭新的5G-A基站与发射架遥相呼应,通过5G-A超密集组网技术,融合动态资源调度算法与智能干扰管理技术,构建“弹性通信网络”,有效应对数万人并发在线的流量冲击。更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移动首次试点部署了50G PON万兆光网,其单波长50Gbps的带宽较上一代技术提升5倍,让4K直播画面流畅如丝滑绸缎。数据显示,保障期间重保区域5G下载速率突破828.62Mbps,上传速率达112.52Mbps,5G-A网络下行速率更是达到4.2Gbps。

从“神五”到“神二十”,甘肃移动的保障方案也从2G迭代至5G-A最新一代通信技术,正如甘肃移动网络相关负责人所言:“目前我们正在重点攻关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以及6G网络,构建更加立体的保障网络,让每一次发射都能准确无误,精彩呈现。我们期待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一同书写属于通信人的‘航天之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艳玲 通讯员 陈旭锐 田永斌

新华社:秀我中国丨“三易旗府”为航天!老牧民现场见证神二十发射

自动播放

曾经,额济纳旗牧民“三易旗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让出了水草最丰美的牧场。

4月24日,当时搬迁的牧民格日勒琪琪格和女儿瑙敏来到发射现场,见证神舟二十号踏上太空征途。

记者:叶紫嫣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推荐1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