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甘肃发布癌症防治进展 助力科学防癌
4月15日—4月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4月16日上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癌症防治行动”工作推进情况,回应民众对科学防癌知识的关切。
在会上,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张蕙介绍了2024年甘肃癌症报告数据,去年全省新发癌症病例60336例,发病率235.71/10万。胃癌、肺癌、肝癌为高发癌种,且存在人群和地域差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以上人群发病显著上升,城市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
近年来,甘肃积极推进癌症防治工作。在政策方面,2024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明确2030年工作目标,从7个维度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上,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为技术牵头单位,构建省、市、县三级防治网络,加强各地医院肿瘤专科建设。为民实事项目持续推进,“两癌”免费检查、适龄女童HPV疫苗接种以及各地高发癌症筛查项目有序开展,并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25年,甘肃癌症防治行动聚焦重点工作。在科普宣传上,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全民防癌意识,举办科普视频挑战赛。排查工作方面,对胃癌、肺癌等6种癌症开展排查,提升高危风险评估率和筛查依从率。服务能力提升上,开展方案宣传贯彻,建设县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组织医务人员答题提高技术水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王军在会上介绍到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慢性感染等。甘肃推行癌症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等;二级预防针对不同癌症制定筛查方案;三级预防强调规范化治疗、康复护理及建立复发监测体系。
同时,甘肃积极构建全域防控新生态,推动资源下沉、发展智慧医疗,并呼吁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甘肃省肿瘤防治工作者倡议个人做好健康管理,家庭营造健康环境,社会各界支持防癌工作。未来,甘肃将致力于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各级癌症防治中心体系,打造西部肿瘤防治创新高地,提升全省肿瘤防治水平,助力健康甘肃、健康中国建设。
记者:马蕊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
奔流新闻:【奔流·医说】预防癌症,这9类行为要注意
奔流新闻讯(记者 欧阳海杰 实习生 宋夏楠)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和长期累积效应导致的,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约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和预防癌症发生?4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王军进行了科普解答。
9类致癌因素需要关注
以下这些常见的致癌因素,需要格外关注。
1.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吸烟与二手烟暴露几乎和所有癌症的发病都存在关联。烟草中含有70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等。这些致癌物能够直接对DNA造成损伤,进而诱发细胞发生突变。
2.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会致使消化道系统癌症频发。酒精(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是一种强致癌物,它不仅可以破坏DNA的结构,还会干扰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
3.不良饮食习惯。诸多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增加患癌风险。长期食用加工肉类,如培根、香肠、火腿等;高盐、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菜、腊肉之类;长期保持烫饮烫食习惯,以及高糖、高脂、高油饮食,另外烧烤类、煎炸类食物等,在制作或食用过程中都会产生致癌物质,最终可能引发癌症。
4.慢性感染。一些慢性感染也与特定癌症密切相关。如HPV病毒感染容易引发宫颈癌;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癌;EB病毒感染会引发鼻咽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则有可能诱发胃癌等。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大约5%-10%的癌症与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以家族聚集性癌症为例,它往往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家族成员共同暴露在诸如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致癌环境中,也会增加患癌几率。
6.缺乏运动和肥胖。缺乏运动以及肥胖问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肥胖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例如雌激素、胰岛素水平升高。
7.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以及昼夜节律紊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夜间灯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8.紫外线过度暴露。若长期进行日光浴,日常不注意防晒,或者有晒伤史,都可能因紫外线过度暴露,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9.慢性压力和心理因素。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水平升高,这种身体内环境的改变可能会促进癌症的发展。
接种疫苗可及早防癌
“癌症不可怕,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最重要。”王军说,癌症防控是一场需要代际接力的马拉松,涵盖预防、早期筛查、精准治疗以及长期管理等多个环节。
一级预防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首先要规避致癌因素。坚决戒烟,包括纸烟、电子烟,同时也要拒绝二手烟的侵害;限制饮酒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做好防晒措施,这有助于预防皮肤癌;减少加工类食品、红肉以及腌制类、油炸类、烧烤类食品的摄入。要积极接种疫苗,接种HPV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口咽癌等疾病;接种乙肝疫苗,则可降低患肝癌的风险。
在饮食方面,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以及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像蓝莓、含有番茄红素的食物等,同时要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
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要注意控制体重,将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
二级预防则要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有吸烟史的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一举措可降低20%的死亡率。40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应接受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45岁以上人群,需定期接受胃镜检查。若检查发现到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状,可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95%以上。
从50岁起,可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或者选择粪便潜血检测(FIT)。妇科有慢性炎症的女性推荐采用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TCT)的检查方式,预防宫颈癌。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需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并配合甲胎蛋白(AFP)检测。
兰州日报:声音嘶哑竟是罕见癌 专家:症状隐匿须早诊早治
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和挑战。在耳鼻喉科领域,喉神经内分泌癌作为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因其隐匿性强、诊断难度大、治疗复杂,常常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无助。甘肃省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凭借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多学科协作,为这类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5年前,一位66岁的男性患者因声音嘶哑被诊断为声带肿物,接受支撑喉镜下喉病损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神经内分泌癌”。此为罕见类型,占喉癌不足1%。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然而,5年后该患者再次出现声音嘶哑,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其喉部肿物复发。患者辗转来到甘肃省中心医院求诊,耳鼻喉科主任徐学海接诊后,迅速为患者安排详细检查,通过喉部活检,确诊为喉神经内分泌癌复发。
考虑到肿瘤的特性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徐学海带领团队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准备全麻下行“声门上水平喉部分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气管切开术”。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徐学海介绍,喉神经内分泌癌因罕见常常被忽视,其症状隐匿,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早期诊断难度较大。此外,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治疗需结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因此,长期声嘶、吞咽不适者应尽早就诊,尤其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定期复查喉镜,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