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买卖土地引纠纷 张掖调解妙招有速度有温度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张掖 > 正文
站内

亲兄弟买卖土地引纠纷 张掖调解妙招有速度有温度

3月13日,甘州区甘浚镇综治中心调解室里,赵家兄弟布满老茧的手,时隔二十年再次交握在一起。这场因6.8亩耕地引发的纠纷,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高效运转下,化作春雪消融的温情。

图片

时针回拨至2005年隆冬。因工程欠款20万元被逼至绝境的赵某伟,在没有公证见证、村委会备案的情况下,以2万元的价格将6.8亩承包地“卖”给胞兄赵某宏。“当时地薄,一亩年收不过百元。”赵某伟至今记得兄长往他怀里塞钱时,棉袄袖口磨出的线头。

二十年沧海桑田。赵某宏如同照料婴孩般侍弄这片土地:自费施肥改良土壤,寒冬腊月跪着铺设节水管道,硬是把“种啥啥不行”的薄田变成亩产千斤的沃土。远走他乡务工的赵某伟在还清所有债务,带着满身风霜归来时,望见的已是连片青翠的示范田。

“当初白纸黑字买的地!”调解室内,赵某宏拍着泛黄的协议,褶皱里还沾着二十年前的泥土。他细数这些年替弟弟承担的村社按耕地分摊的各项公益事业支出,古铜色的脖颈青筋凸起。另一端的赵某伟背微微佝偻着,浑浊的眼睛盯着调解员董德光:“要真是买卖,2万元哪够?这些年地价翻了多少番……”

镇综治中心的调解档案显示,这场拉锯战历经三次升级。

——3月9日,工联村网格员何永国走访发现矛盾,在充分了解双方诉求、耐心调解无果后,将问题上报工联村调委会;

——3月10日,村调委会组织村社干部、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上门普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条文明确土地流转法律红线,但双方互不妥协,调解陷入僵局;

——3月12日,工联村调委会将纠纷上报至甘浚镇综治中心,进入镇级调解阶段,镇综治中心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梳理出土地改良投入明细,用计算器敲出精确数字为情感调解铺路,让矛盾僵局出现转机。

“土地流转不规范是症结,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才是解药。”调解员董德光深谙农村调解之道。3月13日,在镇司法所见证下,赵某宏将原6.8亩耕地归还赵某伟,赵某伟补偿赵某宏8000元土地改良费用。当赵某宏接过装有8000元补偿金的信封时,两双布满裂痕的手紧紧交叠在一起。调解室外,镇综治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承诺,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这场纠纷化解实践,生动诠释了张掖市“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精髓——网格排查“早发现”、村级调解“不过夜”、镇级联调“专业化”、司法确认“赋效力”,用有温度的速度守护万家安宁。正如赵某伟在回访时所说:“调解员没让我们在法庭上撕破脸,倒让我们在调解室里找回了兄弟情。”(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玉杰)

(张掖日报官方公众号)

相关新闻:张掖:“四级七天”调解法护住邻里和谐‌

“你必须负责,别想推卸责任!”2024年12月25日,张掖市山丹县霍城镇西坡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村民代表李某举着手机,屏幕上是一张微信聊天记录的截图。对面,土地承包户何某面色铁青,坚称“钱应该找转包方要”。一场因1.4万元地租和灌溉水费引发的纠纷,让这个西北小村的冬日格外焦灼。

纠纷浮现:微信截图成关键证据‌

去年冬天,西坡村村民代表何某、吴某等人向村上反映,该村一社村民何某拖欠2024年部分地租款和14000余元的土地灌溉费,村民对何某的行为强烈不满,心中积怨颇深。西坡村委会高度重视,组织村“两委”成员、农户代表与承包方何某现场对账,确认了地租发放明细以及灌溉水费拖欠的事实。但何某以土地二次转包为由,拖延支付剩余地租款。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我承包土地后又转包给他人种植,你们应向他索要地租款。”何某认为,土地转包给了第三方,这个钱就该问第三方要,为什么要自己掏腰包。“当初微信群里明确是你承包,截图我们都留着,你必须负责,别想推卸责任!”然而,何某的一番话如同导火索,让村民积压的不满情绪瞬间膨胀。为防止矛盾升级,村委会紧急将双方分开,分别谈话劝调、安抚情绪,但双方激动的情绪如同余烬在阴燃中复燃,村委会虽竭力降温却未能彻底扑灭,最终调解未果,随后,西坡村将该纠纷上报霍城镇综治中心。

‌多级联动:“四级七天”破僵局

为确保纠纷快速有效化解,镇综治中心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迅速梳理案件,收集掌握相关资料,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单位调处该纠纷,但当事人何某始终以土地转包给了第三方,要等对方付款后才能支付为由,暂时无法兑付拖欠村民的地租款。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及时安抚村民情绪,承诺继续跟进,并向镇党委、政府上报该纠纷。霍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调解专班,深入剖析案件难点与关键,制定调解方案,并组成专门力量兵分两路,一路与何某沟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条款规定,阐明拒不履行义务的严重后果;另一路则积极联系第三方种植方,核实情况并督促解决款项问题。

最终,经与村民代表再次协商,双方就支付时间和方式达成一致。何某承诺15天内支付剩余地租款并缴清所有灌溉水费,并签订了调解和解协议。

七日闭环:小纠纷见大治理

土地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焦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发展。在这场纠纷中,山丹县霍城镇灵活运用“四级七天”调解法,明确土地权属及权责,从根源化解矛盾,避免后续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而这场从“拍桌对峙”到“握手言和”的土地纠纷调解战,也是我市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的缩影。近年来,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作为深化主动创稳的关键举措,探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全力压实调解责任、优化调解流程、提升调解质效,推动矛盾纠纷分级调处、限时办结、高效化解,构建起了矛盾纠纷排查基层化、分级调处制度化、限时办结规范化、调处化解全员化的工作格局。(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宁)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