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流文化·闲谭】历史风云中的陇右都护府③河湟之役,北宋最后的荣光
07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赵顼驾崩,年幼的哲宗赵煦登基,改元“元祐”。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相,将神宗生前推行的新法逐一废除。熙河开边来之不易的成果丧失殆尽,数十万大宋将士浴血奋战夺下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被白白送归西夏。
元祐八年(1093年),17岁的哲宗亲政,任命章惇为相,重拾王安石变法中的相关国策,力图革新图强,重振大宋雄风。
绍圣三年(1096年),西夏再次侵犯边境。哲宗抓住时机,开启复仇之战。镇边延州的吕惠卿50日内连续发动14次对西夏的袭扰战,连战连胜,一时间宋军士气大振。名将章楶也毫不逊色,在葫芦河川三战三捷后夜袭天都山,擒获西夏名将嵬名阿埋。随后,宋军一鼓作气,攻占了横山地区。宋夏鏊兵百余年,这是西夏首次在北宋兵锋下畏惧退缩,无奈之下只能乞和。
▲陇右都护府
青唐国内也是危机四伏。
自首领董毡去世后,其养子于阗人阿里骨上位。唃厮啰的正统血脉后裔溪巴温、温溪心、木征等势力,纷纷倒戈,归附北宋。为稳固政权,阿里骨联合西夏,约定“以熙、河、岷三州还西蕃,兰州、定西城还夏国”,合兵攻击宋军据有的熙河六州。在熙河路宋军强硬反击下,联军大败,阿里骨不得不接受北宋册封。
阿里骨不久去世,其子瞎征继位。但瞎征执政能力实在欠佳,虽有北宋支持,却把国家治理得混乱不堪,国内四处动荡。“青唐人半有叛害瞎征之意,及邈川、南山下首领皆言欲附汉而西攻瞎征”,一时之间,青唐国内战火纷飞,局势失控。
西夏臣服之后,哲宗决心完成“熙河开边”的未竟之功,计划将河湟流域全部纳入大宋版图。
熙河路驻守河州的将领王赡主动请战,他慷慨激昂地向哲宗陈情:瞎征乃受大宋封爵的青唐之主,然而诸酋却擅自逼废,致使青唐国内大乱,自相残杀,大宋“义当拯之”。况且青唐北有强邻夏国,西有回鹘及西域诸国,倘若青唐被他国吞并,大宋的边患必将更为严重,理应“取乱侮亡,兼弱攻昧”。
哲宗十分赞同王赡的建议,称赞其计甚善。
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十八,哲宗诏令熙帅孙路驻河州主持大计,任命王赡率领河州军兵为先锋,熙河兰岷路副都总管王愍统领熙岷军马策应,出兵青唐,招纳邈川诸酋,元符河湟之役就此拉开战幕。
▲河湟谷地风光
08
由于青唐内乱不断,此次战事进展异常顺利。七月二十五,王赡率军顺利进入邈川(今青海乐都县南湟水南岸),兵锋直指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境内)。
瞎征本已经众叛亲离,向宋军请降后被送往熙州安置。曾经拥有精兵二十万的青唐,尽管被宋廷招抚了三分之二,此时仍有七八万精兵。但人心已散,大势已去,青唐贵族拥立的首领陇拶与诸部大酋,以及契丹、夏国、回鹘公主也纷纷出城投降。
▲青海西宁青唐城遗址
闰九月初三,收复青唐的捷报传至朝廷。宰相章惇率领百官上表,祝贺收复青唐。
贺表中回顾河湟沦陷的往昔,批评唐及五代“莫思攻取”,致使吐蕃肆虐;夸赞宋军“尽定西羌之新宇,悉复汉唐之旧疆”,盛赞此次功绩彪炳史书。
哲宗大喜,与群臣一同欢庆这一胜利。随后诏令归降的瞎征、陇拶等人,分批次入朝面圣。又派遣官员奏告太庙、诸陵,以告慰历代先帝。随后便宣布,诏建湟州为都护府,任命王赡为陇右都护,都护治所设于湟州。将青唐改为鄯州,邈川改为湟州,宗哥城改为龙支城,廓州改为宁塞城,均隶属陇右节度。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自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在337年后再次踏足河湟。
王韶之子王厚作为王赡部将,参与了元符河湟之役,并立下三大奇功。其一,他在熙河路任职时与王赡“同献议复故地”,促使宋廷启动河湟之役;其二,他参加了攻取邈川和青唐的所有战事,战功赫赫;其三,在湟州任上,他安抚招纳青唐豪族、构筑城寨体系,贡献突出。
然而陇右都护府甫一成立,就遭遇严峻考验。一年之后(1100年),锐意进取的哲宗病逝,年仅24岁。徽宗继位。此时向太后垂帘听政,“元祐更化”的党争再次上演,旧党重新得势,拓边的将领遭到排斥与打击。王赡、王厚相继被贬斥,王赡不甘受辱,自尽而亡,王厚则被闲置不用。
河湟之役胜利来之不易,宋廷却轻易放弃,以“过于深入而后勤支援不足”为由,让宋军退出湟鄯,放归陇拶回河湟,赐名为“赵怀德”,任命其为河西军节度使,继任青唐王位。
陇拶即位后,小心翼翼,同时与辽国、北宋、西夏保持良好关系。但他已无法掌控河湟局势,部分青唐豪族不再听从他的号令,转而拥立陇拶之弟溪赊罗撒(小陇拶)为首领,号称“小王子”,陇拶根本无力制止。青唐内战爆发,最终陇拶战败,弃青唐城,逃往黄河南,此后便不知所终。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下半年,徽宗亲政后,改次年为崇宁元年。徽宗伊始便考虑用兵河湟,意图再复元符末年弃掉的鄯、湟等州。论资历、战功、才能以及对河湟的熟悉程度,王厚无疑是率军出征的最佳人选。
崇宁元年(1102年)十二月,宋廷任命王厚为主帅,童贯为监军,高永年为副帅,率领西北军十万,再次进军河湟,征讨青唐。当年宋神宗开边时,是王韶为主帅,李宪为监军。如今王厚是王韶之子,童贯是李宪之徒,此次出征父子师徒一脉相承,颇具仪式感。而后来成为奸臣、“六贼”之一的童贯,从通晓军事的李宪那里学到了不少本领,初次掌兵时谦逊低调,与王厚配合默契。
09
▲青唐城遗址残存的城墙
王厚、童贯率军直指湟州(今青海乐都南)。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汴京(今河南开封)皇宫突然失火。徽宗认为这是上天示警,立即手诏前方的王厚、童贯暂时罢兵。
“青唐已经分崩离析,此时拿下湟州并非难事。若坐失良机,等青唐局势稳定,甚至西夏援军赶来,一切都晚了!”童贯深知,这样的机会或许一生只有一次。于是,他决心冒险一搏。童贯将徽宗手札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继续与王厚进击湟州。正如他所料,湟州之敌不堪一击,迅速溃败。
在庆功宴上,童贯拿出徽宗手札公示。抗旨不遵,这可是死罪!众将惊诧不已。童贯却表态,若朝廷怪罪,他自当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大家。童贯此举赢得了三军的衷心拥护,他崛起为军事统帅的道路自此不可阻挡。
▲冷锻工艺制作的青唐甲
在宋军攻下湟州的几个月之后,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与青唐的决战正式拉开序幕。
小陇拶离开青唐城,来到宗哥川建立指挥中心,指挥青唐军出击宋军。
王厚派高永年率骑兵从青唐军侧后方包抄,自己则率领强弩兵登山前进。双方激战正酣,难解难分。就在此时,一阵狂风袭来,沙尘暴骤起。青唐兵见状,以为是上天不再庇佑,顿时士气低落,无心再战,青唐军随即兵败溃散。
宋军在宗哥川一战中,斩首四千余级,俘虏三千余人。小陇拶仅率数名随从逃脱,投奔西夏而去。
青唐城内的豪族与大臣们,在失去这最后一支劲旅后,彻底失去了再战的勇气。辽国公主凌结摩率臣下大开城门请降。曾经称霸河湟、商贸繁盛、威及西域的青唐王国,就此灭亡。
经过王厚在徽宗崇宁年间的征战与开拓,史称共收复湟、鄯、廓三州二十余垒,“自崇宁以来……凡所建州、军、关、城、砦、堡,纷然莫可胜纪”,大宋在河湟的统治得以稳固和拓展,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受陇右节度,高永年担任第二任陇右都护府都护。
徽宗君臣欢庆胜利,弹冠相庆,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转动,北宋灭亡已只剩十年之期。
此时,在遥远的北方,一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部落——金国,正蓄势待发,准备南下逐鹿中原。
金国兴起,迅速改变了北方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见曾经强盛无比的大辽被金打得节节败退,不禁想起历代君主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于是,他放下被打得快要亡国的西夏,转而与金缔结“海上之盟”,约定灭辽后,金承接辽国土地,幽云十六州归宋。
徽宗立即派遣童贯领两路大军北伐,和金夹击辽国,但被辽军打得大败,无法按约攻下辽南京(燕京),由于宋军孱弱不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亲率大军才攻取燕京。
灭辽后,金国提出宋未按约攻取燕京,不愿将幽云十六州全部归还,只将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新州、妫州这七州交于宋。宋在西北尽得青唐之地,此时又有幽云十六州大部,疆域在1123年扩充到巅峰,然而此时距北宋亡国只剩4年。
这一地域划分使得北宋未获得完整的燕地长城,而金国却保留了南下中原的战略要冲,为了得到完整的幽云地区,北宋对占领平、营、滦三州的张觉进行策反,但这很快被金察觉,以宋背信弃义为由,顺势大举南下,兵锋直逼北宋都城汴京。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十五日,金军攻破汴京,国祚仅一百多年的北宋,犹如一首激昂的乐曲,戛然而止。
金灭北宋之后,剑指西北。
按《宋史·刘锜传》载:“高宗即位,录仲武后,锜得召见,奇之,特受閤门宣赞舍人,差知岷州,为陇右都护。”
可见,在金和西夏的双重打击下,陇右都护府治所不得不从西宁州移至岷州。
以后的形势急转直下,按《三朝北盟会编》载:“建炎二年,金人内侵已三年矣……陇右都护邀战失利,敌势愈张”。这个陇右都护说的是张炎,在建炎二年与金军对抗中战死,他这或许为陇右都护府的最后一任都护。
对于河湟,南宋朝廷作了最后的努力。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南宋寻找到唃厮啰后裔陇拶之弟益麻党征,赐名赵怀恩,封为陇右郡王,让他“措置湟都事”。
然而,对于凶悍的金军,赵怀恩根本无力抵挡。
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四年(1130年),金国右副元帅完颜宗辅经略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次年,其弟“宗弼抚定巩、洮、河、乐、西宁、兰、廓、积石等州。泾原、熙河两路皆平。”
绍兴四年(1134年),赵怀恩被迫“弃离部族田宅,驱携老小前来川中”,前往四川阆中生活,从此再也没能返回故乡,河湟地区彻底落入金国之手。
曾经试图在陇右地区建立稳固统治、打通西域商路、再现汉唐盛世的梦想,就此如尘埃般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发生在陇右大地上的故事,无论是热血的征伐、艰难的贸易、复杂的民族纠葛,还是个体命运的起伏,都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铭刻在岁月的深处。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