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亭:东大街社区让“民情日志”成为社区工作的“智慧大脑”
“感谢社区给我提供的帮助,家里一有问题你们就赶过来了!”在华亭市东大街社区,73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握着社区干部的手连声道谢。李奶奶的生活难题之所以能被社区干部精准掌握,有问题及时解决,得益于社区网格员们每天走访时写下的“民情日志”:“独居老人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单亲家庭……”这些写满民生冷暖的笔记本,正是东大街社区网格员们的“民情日志”。
如何收集民情民意、解决居民急难问题?一本小小的“民情日志”是网格员日常走访入户的重要“伙伴”。在东大街社区,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走进居民家中,记录着辖区的点点滴滴。他们就是社区网格员,而他们手中的“民情日志”,正成为社区工作的“智慧大脑”,为解决社情民意提供着有力支撑。
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居民日常可能遇到的“琐事”,都是“民情日志”里必须记载的“要素”。网格员王姐负责的网格片区都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居住多、没有物业、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严重。在她的“民情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张奶奶家今天需要买菜、医药公司家属楼垃圾桶需要清理、新天地8号家属楼卫生需要打扫、新天地1号家属楼下水管道需要疏通”等各种诸如此类的事项。有一次,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广电局家属楼的污水井外溢,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她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详细记录在“民情日志”中,包括具体位置、受影响的户数以及现场的照片等信息。随后,王姐迅速上报社区,社区业务干部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社区的积极推动下,维修人员很快到达现场进行抢修,在维修过程中,她又根据走访住户的情况,及时向维修人员反馈居民反映的其他相关问题,使得维修工作更加全面高效,经过两天的努力,下水管道顺利疏通,小区恢复了往日的整洁。居民们纷纷对王姐竖起大拇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她那本详实的“民情日志。”
除了基础设施问题,社区里的邻里纠纷也是网格员们重点关注的内容。网格员小吴在走访中了解到,市幼儿园家属楼的两户邻居因为楼道堆放杂物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发生了激烈争吵。小吴将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双方的诉求详细记录下来,之后,她多次上门,分别与两户居民沟通,从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到小区的公共秩序耐心劝解,同时,她参考“民情日志”中以往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小区内设置临时的公共储物区域,引导居民将杂物统一存放,最终,这起邻里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两户邻居也重归于好。
时代在发展,社区工作手段和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但“民情日志”这样朴素的“工具”仍在社区流传着。它记录着各个小区迁出迁入家庭的时间、家庭成员基本情况,重大变故家庭、独居老人、残疾人、重病家庭情况,新近失业居民、重度残疾人家庭6类特殊群体家庭的具体信息,也记录着困难居民、失业人员、困境儿童、退休人员和矫正对象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是现在社区网格员们记录的内容逐步在发生改变,居民提困难的少了,提各种各样服务需求的多了。“小日志”实际成了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观测本”,正是有了这样的“观测记录”,社区根据不同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提升项目,于是“巧姐手工坊”“共享自习室”“陈广范书法工作室”“儿童活动室”“居民活动中心”等等社区活动室在这样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应运而生。
东大街社区通过鼓励网格员认真记录民情日志,并定期对日志中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让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变成了社区工作的宝贵资源。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无论手写或线上记录,无论是环境整治、民生保障,还是社区安全,“民情日志”都为社区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决策依据。
“民情日志”不仅是记事本,更是干群连心桥。当社区干部把“等诉求”变为“找问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民情日志”便超越了文字载体,成为丈量民生温度、检验治理效能的时代标尺。只要我们时刻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用脚步精准丈量民情,用行动精准保障民生,在基层群众工作的“一枝一叶”上见初心、见温度、见担当,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同时,注重办好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实现解难纾困从“一个人”向“一批人”扩展,及时、准确、高效回应群众期盼,全心全意解决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要求融入“民情日志”,让它真正成为社区工作的“智慧大脑”,助力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孙乐 曹国仓)
(新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