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60后”痴守半台戏 探濒危非遗新的打开方式
甘肃
站内

这群“60后”痴守半台戏 探濒危非遗新的打开方式

自动播放

文/温晨钰 图/李德宇

小学生学习戏曲动作,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生学习戏曲动作,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戏演绎人生,一曲弹拨妙意。“一上台我就是戏中人。”自小跟着老艺人唱戏,到从师父手中接过传承大旗,再到成为凉州半台戏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岁的牛伯山将大半辈子交给了戏曲。和他一起的,还有十几位志同道合的“60后”。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七沟村一间35平米的斗室,他们日复一日唱响心底的热爱,创新民间小戏的时代之音。

“张良夫笑哈哈,将要好好的布,买要好好的钱,三百六十个尕,上宝场输了个净干……”三分神态,七分唱功,牛伯山将不知悔改的赌徒张良演得淋漓尽致。唱词、动作、调子一气呵成,拿捏角色精髓,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之间,品味人生哲理。2024年,凉州半台戏《张良卖布》成功入选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

牛伯山演绎丑角张良

牛伯山演绎丑角张良

半台戏,流传于凉州民间的戏种,“半台”是相对“大戏”秦腔而言。其演出剧目短小、演员多为农民、演出行头简单、场地随意而设,分为一折子戏、当地的眉户戏和班子自编新剧。2008年,凉州半台戏被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列为甘肃省濒危剧种。

2024年,武威开展凉州半台戏公益演出。原本因爱好聚在一起的班子有了每年100场演出的目标,以“闹”为特色的半台戏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走进景区、新农村、养老院等地。演出现场,观众能达到500人,不少老人情不自禁地跟唱、追星、点赞。羊下坝镇七沟小学的教室里,十多名“00后”学唱《李彦贵卖水》,一条短视频激起千条留言:“时光不老,品戏不淡”。

半台戏妆造简单,重在色彩鲜明。

半台戏妆造简单,重在色彩鲜明。

凉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张继宏介绍,为支持半台戏班子发展,2021年开始每年下达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目前已连续下达4年共200万元。班子有了收入,目标也更坚定。牛伯山说:“聚在一块唱戏大伙心底高兴,现在更有动力,未来向国家级非遗努力。”

“罗什寺的宝塔入云端,文庙的牌匾最齐全”“电商平台连四方,土特产品销地乡”……《大美凉州》《移风易俗》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剧散发着活力。谈到传承问题,牛伯山说,“年轻人压力大,很多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我们将继续努力,编排一些正能量的新剧,让年轻人听得懂、感兴趣,更好地把半台戏传承下去。”

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的1小时到现在5分钟,无论半台戏如何出新,那刻在文化基因深处的唱调永远保存着最纯正、最传统的韵律。

这群“60后”痴守半台戏 探濒危非遗新的打开方式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2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