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崆峒区:归零、更新、重启、向上!来看社区“变身记”!
走进暖“新”驿站,纳凉喝水歇脚,热饭充电续航;走进“星光乐播社”,聆听幸福足音、感受生活温柔;走进“书记’管管’茶”工作室,一杯茶里话民生、议事桌上解民忧......这是在全新的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三天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群众足不出“圈”,便可“近”享到的便利生活体验。
党群服务中心是党员群众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是近距离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崆峒区西郊街道三天门社区以开放、融合、共享为出发点,立足“共邻·怡家”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定位,致力集政治引领、政务便民、治理议事、关爱赋能、社交文娱5大功能于一体的“四共四邻·人人社区”建设,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营造温馨氛围等方式,全力将社区党群中心打造成为红色聚力场、低碳样板区、慧治实践地、民生幸福圈。
强化“红色引擎”,打造集约共享“根据地”,焕“新”出发。一是配置更新“全”“新”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空间,换新设施,形成多功能融合的共享式、开放式活动空间,实现对全龄段、全人群的多元阵地支撑。二是阵地空间“全”“新”组合。依托现有的物理空间和服务功能,进行资源重组和提升,以实现最大化共享和利用。通过空间整合、资源统筹、载体挂图等方式,建强、做优、用活党群服务阵地,创新推出“四共四邻”党建工作品牌、“星光合伙人”党建联建众治模式、“点点萤火”民生综合体服务模式等“红色矩阵”。三是特色空间“全”“新”升级。重点打造暖“新”驿站空间,针对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户外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提供“七可”关爱服务。打造“星光乐播社”,展播社区每周工作动态,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服务群众能力。打造“青丝·照桑榆”互助为老服务区,集成学习、议事、服务和活动功能,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综合服务,提升居民群众的吸引力、影响力。
提级“功能引擎”,打造赋能功能“供给地”,推陈出“新”。一是赋能文化,资源“新”。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书吧、妇幼之家、书记茶话室、文创工作坊等功能性场所,不断优化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优质文化空间。同时积极引进和链接各类文化资源,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为居民提供多元服务,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赋能治理,制度“新”。以网格治理为基础,多点发力,实行网格包联机制、服务项目挂图展示,不断完善“全要素网格”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一网管理”。三是赋能服务,形式“新”。设置“零工驿站”、老兵之家、银龄驿站等功能区,从就业服务、休闲娱乐、预防保健等角度,搭建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创新开展关爱各类群体多元活动,让温暖可触可感,实效可见可及,全面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激活“精细引擎”,打造自治增能“实践地”,向“新”发力。一是共商共议,路径“新”。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为依托,搭建“书记‘管管’茶”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等协商议事平台,引导居民群众走进党群服务中心,把心中的“郁闷事”说出来,把邻里间的“小疙瘩”解开来,把社区发展的“好点子”讲出来,让党群服务从“中心”走进群众“心中”。二是共调共处,方法“新”。推行“党委引领、社会共建、网格治理、一键响应”治理机制,设置解忧信箱、民意直通车、心愿打卡地,纵深推进平安建设,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夯实基础,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是共享共治,动能“新”。将党建联建党建成员单位、工青妇群团、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充分整合,加强联动,建立“资源清单”,精准匹配资源与服务,定期梳理解决“问题清单”,建立问题销号台账,形成“信息汇集在阵地、资源整合在阵地、工作沟通在阵地、协调联动在阵地”的工作合力,打造“家门口”的为民服务“心”阵地。
记者:哈骥洲 崆峒融媒 杨卉 何燕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