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昌网评】在信息的湍流中守护心灵的锚点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曾将人生比作一艘在浩瀚海洋中航行的船,船帆需要知识的风指引方向,而船锚则需在惊涛骇浪中稳住航心。当数字化浪潮裹挟着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在这场变革中,纸质书籍宛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用纸页间沉淀的智慧之光,为浮躁的心灵寻回深邃的航道。
碎片化阅读正在重塑人类的思维图景。德国社会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社交媒体制造的“点赞经济”正在催生大量浅层思维。当我们刷屏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形成奖赏回路,促使人们不断追逐新信息而放弃深度思考。这种现象在古希腊智者时代便已显现端倪——柏拉图担忧文字会弱化记忆力,而今数字化阅读正将这种忧虑推向新的维度。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性的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影响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纸质书籍构筑的精神穹顶,是人类对抗认知异化的诺亚方舟。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回忆”,正是深度阅读赋予人的独特体验。当指尖抚过凹凸的纸页,油墨香萦绕鼻尖,文字便不再是零散的信息符号,而是化作流淌在意识深处的江河。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载“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场景,道出了纸质阅读特有的沉浸感。这种沉浸如同在思想的原野上纵马奔驰,而非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疲于奔命。
文明的长河需要书籍作为永恒的摆渡人。从殷商甲骨到竹简缣帛,从羊皮卷到活字印刷,人类始终通过书籍传承智慧。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千年古卷,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灰烬余烬,都在诉说着书籍作为文明载体的神圣使命。博尔赫斯将图书馆比作“记忆与想象的宇宙”,而纸质书正是这个宇宙中最璀璨的星辰。当我们翻开《诗经》感受“蒹葭苍苍”的意境,品读《史记》体会“究天人之际”的胸怀,实则在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对话。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前,我们不必恐惧技术的洪流,而应学会在浪潮中坚守精神的坐标。北宋文人欧阳修“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固然体现了阅读的灵活性,但其精髓在于“以书为友”的恒心。当电子墨水屏逐渐取代纸质书页,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方式的创新延续传统——在通勤路上听有声书,在睡前半小时静心研读纸质书,让不同媒介的阅读共同构筑完整的精神生态。正如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所言:“我们叫做开始的经常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守护纸质书籍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本质的回归。当我们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平行世界,在铅字与空白之间,藏着超越时空的对话可能。让书籍成为我们心中的锚点,不是要抗拒时代的浪潮,而是在潮起潮落中保持清醒的航向。唯有如此,方能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下,守护那片属于人类精神的净土。
(爱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