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战友挡弹勇救落水儿童 他当好退役军人“娘家人”
甘肃
站内

曾为战友挡弹勇救落水儿童 他当好退役军人“娘家人”

原标题:永不褪色的橄榄绿——记平凉市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

深秋的柳湖公园,枯叶簌簌落在湖面。一位身着藏蓝外套的中年男子正俯身擦拭长椅上的积雪,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若非有人提起,很难将此刻的温润形象与二十年前那个在执行抢险任务徒手推开战友的“拼命三郎”联系起来。他就是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一个用半生践行“退伍不褪色”誓言的退役军人。

从川蜀农家的热血青年到军营熔炉中的钢铁尖兵,从救灾一线的先锋战士到民生战场的“铁脚板”,他用行动诠释着:“军装在身,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仍是尖兵。”

群众为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送来锦旗

群众为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送来锦旗

熔炉淬炼十八载 初心不改护山河

1987年的四川安岳,17岁的张弢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踏上北上列车。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去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生使命的启程。

在兰州军区某部,新兵训练场上的汗水浸透作训服,手榴弹投掷课上的生死考验,抢险救灾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这些记忆如同军功章上的划痕,镌刻着他对“军人”二字的理解。

1996年5月的新兵训练场,一枚偏离轨迹的手榴弹让整个连队陷入危机。千钧一发之际,26岁的张弢以血肉之躯扑向新兵小吴,手臂被弹片撕裂的剧痛至今让他想起当时的场景:“耳边只剩风声呼啸,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战友受伤。”

这次生死考验,让他真正读懂了军人的脊梁该有多硬。十八载军旅生涯,他荣立两次三等功,从班长到营长,却始终记得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小吴——后来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两人共同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生死考验。

“当兵时觉得保家卫国是口号,如今才明白这是刻进骨血的责任。”张弢抚摸着办公室里褪色的军装照片说。

2010年柳湖公园的冬夜,他纵身跃入冰湖救起落水儿童的身影,正是这种责任的延续。围观群众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浑身湿透却只顾擦干孩子脸庞的男人,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本分。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

脱下戎装再出发 躬身一线践使命

2008年底,张弢调至崆峒区民政局工作。面对陌生的电脑屏幕和堆积如山的文件,这位昔日的“铁血营长”犯了难:“连Excel表格都分不清行列,打印材料能把A4纸用穿。”

但他骨子里的韧劲支撑着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午休时间泡在档案室啃政策文件,甚至把《公务员法》抄在笔记本扉页。

转业的挑战远不止于此。2008年汶川地震,崆峒区也受到波及,他带着同事在崆峒区受灾乡镇对灾情进行实地核查,困了就蜷缩在路边找个地方打盹。“那时候只想着尽快统计灾情信息,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他展示手机里保存的满是划痕的镜头,那是用报废的手机拍下的第一张灾后重建影像。

在低保办主任任上,他创下“入户调查800户”“错保率小于2%”的纪录,独创的“三步调解法”(热情接待迎进门、耐心听取不推诿、符合政策马上办)至今仍是基层工作的范本。

2012年调任交通局任纪委书记期间,面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责任,他像钉子一样扎在工地。“路基的石子粒径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施工工序必须按图纸一步一步来,绝不能简化!”

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他靠的是深夜研读图纸、虚心请教工匠。而在处理某企业家属楼房产证遗留问题时,他挨家挨户走访取证,协调市区部门奔波半年,终于让住户们拿到了盼望多年的“红本本”。同事们笑称他“眼里容不得沙子”,他却摇头:“咱是军人出身,骨头硬着呢!”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访民情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访民情

永葆军人真本色 平凡岗位显担当

2021年,张弢调至退役军人事务局任副局长。面对来访的退役军人,他总会习惯性挺直腰板:“咱们当过兵的人,说话做事都要有底气!”

一年间,他接待信访400余人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30余件。有位老兵因生活困难社保断缴,他自掏腰包垫付2万元;有退役士兵对政策不了解,他带着工作人员逐条讲解,直到对方满意离开。

“他就像咱们的‘娘家人’”一名退役军人感慨道。而在张弢心中,“娘家人”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传递温度。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他牵头筹备“红色经典进军营”文艺汇演,白天协调场地设备,晚上排练节目,甚至带病登台参演节目。当看到战士们湿漉漉的眼睛被泪水打湿时,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除了工作中的担当,张弢还以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社会价值。20多年来,他坚持无偿献血1万余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献血对身体好,还能救人!”面对女儿的疑问,他笑着举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证书。在他的带动下,社区里越来越多人加入献血队伍。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

崆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弢

采访结束时,张弢正带着局里工作人员走访社区退役军人家庭。秋阳洒在他褪色的军装上,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当兵时保家卫国,现在是‘保民生’‘护民心’”,他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如初。把军人的忠诚刻进骨血,把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在崆峒区的土地上,张弢的故事仍在续写,而他本人,就是一本身边的“初心教科书”。

记者:哈骥洲

崆峒融媒 梁璐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