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州蛋雕 指尖与刀尖的舞者
非遗传承人杨星国蛋雕作品
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静静地坐落在兰州老街的一处仿古建筑里。进门的瞬间一下子被这里的一件件艺术精品所惊艳,我的目光停留在一组蛋雕展柜前,不由得啧啧称赞。
蛋雕主人是何人?刘老师高喊“杨老师”,随即从门外闪进一位气质儒雅、英俊洒脱的男士。他就是河州蛋雕非遗传承人杨星国。
杨星国告诉我,这是一个集静态展陈、动态展演、活态传承,致力于展示和传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馆。动静相融,以研学为特色,充分发挥非遗传承的教学体验功能。这里汇聚了甘肃省众多的非遗项目,通过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来到一个堆满蛋壳的台子前,只见杨星国欣然坐下,打开台灯,一手拿着半成品,一手握着刻刀,便进入工作状态。工匠淡定自若,旁观者则心悬在半空。
蛋雕艺术,是一门神奇而特殊的艺术,有阴刻、阳刻、线刻、浮雕、影刻、拼雕、套雕、衬雕、镂空等丰富多彩的雕刻技法,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呈现在脆弱的蛋壳表皮上。
艺术之乡的文化氛围是滋养人的最好的土壤。“八坊十三巷成就了我”,杨星国是从这里正式走上艺术之路的。古老丰富的河州文化成为最好的载体,临夏独具特色的砖雕、木雕、葫芦雕刻图案和雕刻手法,给了他学习和创作的源泉和启迪。
他动手能力很强,儿时,小小的年纪模仿制作玩具便有模有样。如果选择蛋雕,能行吗?他在家里支起了工作台,置办了刀刻工具,购买了一些书籍,大量地阅读,着手实践,雕刻生涯便在一枚枚的鸡蛋壳上起步了。
不同于其他的雕刻,要让刀尖在椭圆形的凹凸面上行走,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看似一个简单的线条,放在蛋壳上,就完全失控了。一刀下去,不是歪,就是蛋壳破碎。好在鸡蛋方便取材。“鸡蛋挑选好后,先在底部打一个黄豆大的小孔,用针管将空气注射进去,用压力把蛋汁推出来,再清洗做防腐处理。那时家里每天都要吃不少鸡蛋,孩子们都吃腻了。”不知道消耗了多少蛋壳,他才琢磨出了其中的技巧,手法日瑧完美成熟。
水滴石穿,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在于坚持不懈。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这件事上,终于成为一名蛋壳雕刻艺术家。他说,蛋雕作为工艺雕刻领域中的另类艺术,在设计构思和创作手法上与其他门类的雕刻截然不同,在蛋壳表面雕刻的精美图案,每件成品都要经过许多次失败才能成功。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与此同时,杨星国借鉴吸取西方蛋雕的透视技法,反复打磨雕刻技巧,一件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问世。
展柜里的一枚硕大的蛋雕作品引起我关注。鸸鹋蛋,产自于澳洲,烟熏底色,上面呈现灰白相间仕女人物画,打开台座下的开关,作品徐徐转动,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画,犹如精致的立体国画呈现在观赏者面前。而那一柜子形态各异的作品,没有重复,各显其精致独特,呼之欲出。
杨星国雕刻的作品达数千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技艺传承人、河州蛋雕艺术创始人,临夏州拔尖人才,在他的河州蛋雕馆里,有以独特视角展示马家窑、牡丹等临夏特色文化、临夏自然风景和建筑文化元素的作品,也有符合年轻人审美,将传统技艺与中国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的新工艺蛋雕文创产品“蛋中蛋”和多层蛋雕。多件作品在全国文博、旅游等大赛中获奖。
如何传承非遗,让更多的人直接上手学习,这是一件萦绕在他心头的事情。于是兰州老街便有了一个活态非遗传承的研学基地。
作为开拓者,他用心坚守。
夜深人静时,一盏灯下,一双厚重而轻柔的大手,提着笔,涂涂画画,操刀走线,用心用情,描摹着心中的艺术之美,绘就着人生的华丽之章。
杨玉珍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