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市崆峒区:东西部协作演绎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一座东西部协作之桥,架起了崆峒与天津河西的共富高速,更绘就了两地绵延不断的山海情谊。
自河西对口帮扶崆峒以来,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领域硕果累累,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塬的大寨乡,便是其中最大受益者之一,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因东西部协作帮扶,正逐渐“跳回农门”,成为助力红牛产业发展的“兴农人”。
2016年,22岁的吴春刚告别了上海的繁华,怀着满腔热情回乡创业,九年的时间让他变成了养牛的“行家里手”。
初回家乡的吴春刚开始从事养殖专业,但受现实因素影响,整体养殖规模不大,也没有现代化的场地,从年初忙到年尾挣不了多少钱,他经常苦于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
来到平凉红牛大寨乡畜牧产业园,记者在500头养殖小区见到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他正悉心照顾着这些能够发家致富“金疙瘩”,而远处机械运转的轰鸣声、数百头红牛此起彼伏的叫声、往返穿梭的工人,仿佛弹奏出一曲初春时节开工大吉的红牛牧歌。
“自从河西区与咱们对口帮扶后,一切都变了,2023年列支了200万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用于修建500头养殖小区,我就趁这个契机,主动要求负责小区的运营管理,你看现在的牛棚都是自动化控温、出水、上料,养殖规模相较之前翻了近十倍。现在我已经这里入驻了400多头红牛,平时我们经常直播红牛的日常生活,粉丝数蹭蹭的涨,销量也越来越大。”吴春刚看着满棚的红牛,兴奋地说道。
而吴春刚与河西区的情缘,远不止于此。
在畜牧产业园南部,利用荒废宅基地和废弃窑洞改造的窑洞、富有田间气息的农耕文化游园、悠闲漫步的红牛无不散发着最原始的乡土气息。
2023年,东西部列支65万元帮扶资金,建成了废弃窑洞生态养殖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作为马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的吴春刚敏锐地发觉到这是一个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契机。于是,由全区首家三村联办成立的村办企业雷雨马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悄然落地,尝试以公司化运营助推村集体经济迅速增长。
“把输血转化成造血,依靠自身壮大村集体经济,是马营子、雷神庙、雨林三个村的村干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废弃窑洞生态养殖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后,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良机,就商量着联办了一个公司,由村集体出钱养殖平凉红牛,刚开始买了30头红牛,今年已经发展到42头了。”吴春刚介绍道。
据悉,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661万元的撬动,大寨乡接续打造了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园。该园区占地面积120亩,牛存栏2000头,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70万元以上,稳定带动周边371户群众年增收358万元以上。
从平凉红牛产业链到雷雨马综合服务康养中心,再到大寨乡的卫生、教育、医疗服务等方方面面……处处可见天津河西对口帮扶的印迹。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河西、崆峒千里携手,情深意长。因为东西部协作,越来越多像吴春刚这样的年轻人热衷于投身乡村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把天津、河西的倾情支持转化为发展动力,2025年高标准建成大寨乡畜牧产业园二期、平凉红牛营养中心、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三期等重点项目,持续培育打造平东工委红色热地、平凉红牛产业高地、文旅康养旅游胜地、新兴能源绿色洼地、生态宜居民生福地,一如既往念好东西部协作山海经,续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山海情。”大寨乡党委书记杨武生表示。
记者:哈骥洲
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李敬瑞 通讯员 张煜岩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