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互公路主要资源分布图 图片/李继威
从游牧到驻留,从草原到雪山,从雪山到峡谷,从峡谷到丹霞,从丹霞到河流,从河流到传承,甘肃有一片地域,号称“小西藏”。也正是这片地域,让我们可以在一步之遥可体会西藏之风情,甘南之风韵,稻城之清丽。
天互公路,是甘肃省天祝县石门镇石门沟通往天堂镇再到青海省互助县的一条二级公路,和青海岗青公路接。公路全长72.48公里,全程都在祁连山中穿行,海拔由1600米一直抜升至3200余米后,最后又下降至2330米的天堂镇。
我们要讲天互公路,首先我们先认识天祝。
壹
什么是天祝? ——谱曲着英雄之城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1936年,以境内天堂寺、祝贡寺首字“天祝”命名。在构造运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沉积堆积等内外地质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丘岭和平原地形。根据各类地形的主要成因、形态特征和地质结构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褶皱断块中高山地、褶皱断块低山丘陵、侵蚀剥蚀台式丘陵、山间断陷盆地、剥蚀平原和河谷冲洪积带状平原等多种地貌形态。
图2 天祝县DEM数字高程模型图 图片/李继威
(天祝县主要的地貌形态为褶皱断块中高山地,分布在中、南部马雅雪山-干沙鄂博以及西部毛毛山、雷公山一带,山势陡峻,海拔3400-4874m,最高峰位于卡洼掌北部车龙沟沟脑,海拔4874m;相对高差1474m,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山体遭受强烈侵蚀,沟网密布)。
贰
从游牧到驻留——演绎着造物神 奇
天祝县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沿天互公路廊道密集,冰沟河资源丰富、北部山区零星”的空间发育结构。沿天互旅游公路两侧草原、峡谷、森林、丹霞资源分布密集、类型多,冰沟河一带以古冰川地貌、水体地貌、火山岩峰林地貌为主,北部山区以地层剖面、美丽乡村为主。天祝县自然类旅游资源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以丹霞地貌为主,峡谷地貌次之,水体地貌和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古生物遗迹化石点、地质灾害滑坡遗迹亦有产出。天祝县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天堂镇、炭山岭镇一带,丹霞形态在不同的外动力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本康丹霞主要形状有窗梭状宫殿式和峰窝式发育为主,主要岩性为白垩纪砂砾岩。峡谷地貌受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控制,整体呈现三大峡谷地貌,金沙峡、先明峡、朱岔峡。植被景观主要分布于大红沟村、赛什斯拉干口一带,均为景观梯田。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堂镇、毛藏寺镇、松山镇一带,无规律性,以藏传佛教寺院、长城遗址、古城遗址等为主要类型,旅游购品代表性的有藜麦、白牦牛、岔口驿马等。
图3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天祝是白牦牛的故乡,白牦牛具有耐寒、耐粗、耐劳、耐缺氧等特点。最早是生活在昆仑山至祁连山一带的野牦牛,由古代西部羌人驯化而成,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吐蕃占领甘、青后,华锐部落移居祁连山东端南北麓,以牧养马、牦牛和羊为主。据《宋史》记载,五代至宋初,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回鹘在向五代诸朝及北宋王朝的贡物中就有“红白釐牛、釐牛尾”。宋乾德二年(964年),贡牦牛尾、玉百团、貂鼠等。次年,遣使以团玉、琥珀和红白牦牛尾为贡。同时,凉州六谷蕃部的贡物中以马和牦牛为主。元代,藏、土等游牧民族将白牦牛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大量繁殖白牦牛。白牦牛在藏文化中还是一种图腾崇拜物,牦牛被称为“神牛”,白牦牛是“吉祥、平安、善良、美好” 的象征。明代,在藏传佛经中亦有白色牦牛的记载。当地老牧民回忆,据祖上相传,白牦牛在天祝马牙雪山周围的草原上放牧已有千年的历史。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元代天祝青铜牦牛佐证了天祝白牦牛的历史。清嘉庆年间(1760-1820年),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物产卷一》中记载:“白牛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合旃檀(《楞严经》)”
图4 藜麦
天祝藜麦:藜麦穗部可呈红、紫、黄色,植株形状类似灰灰菜,成熟后穗部类似高粱穗。藜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平均为16%(最高可达22%),藜麦耐盐、耐旱、耐寒、耐瘠薄,含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尤其是一般谷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含量很高(赖氨酸是人体组织生长及修复所必需的)。
叁
从草原到雪山——狂奔着朝向梦想
沿着天互公路,一路蜿蜒,眼及之处,皆是美景,草原连接着花海,花海牵手着森林,一直到雪山脚下,白牦牛悠闲的散步,喝着祁连雪水,看着瀑布奔腾,原始的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智慧的人们就在这里勤恳开荒,一路繁花,一路畅享,是华锐藏族在此留下的神秘驻足,是蜿蜒山路转弯后的山花绚烂,是目光所及的墨色森林,是草地花卉铺呈,席地而坐的家人笑言。我们一路狂奔,狂奔在这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狂奔在这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孕育的壮丽山景之下,狂奔在这经历了自晋宁运动以来的多期次、多旋回构造演化和多期地质作用之下的土地之上。
图5 石门寺 图片/刘延兵
经过石门寺(图5):这座最早由明代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所建的寺庙,藏语称“嘉格让雅尔隆图尔钦噶丹贤巴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蒙古和硕特首领拉藏汗废黜后,在押解送往京师途中曾辗转来过此寺,居住达一年之久。清雍正二年(1724),因青海蒙古和硕特首领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牵连而毁于兵燹后,于雍正五年(1727)开始重建,至乾隆八年(1743)竣工,前后共用16年时间,称为达布寺,御赐匾额为“格丹勒措哇”(意为宗喀巴的信徒),朝廷还发给250名僧人的供奉,并赐给藏文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清同治五年(1866 )反清起事的河州回民领袖马占鳌进入河西攻占天祝,石门寺又遭到局部破坏。1960年后被陆续拆毁,1981年恢复开放。2008年开始重建,历时六年,于2013年竣工。从石门寺的缥缈烟雾中抵达石门“山门”,这里便是石门的得名——因两山对峙的石崖呈门状而得名(图6石门峡)。
图6 石门峡
山门宛若两尊门神守卫在天互公路的弯道上,两旁的巨形山石盘卧在两侧,有的矗立于旁边的石门河溪流之中,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门河串联着草甸、树林、寺庙、白塔、村庄、羊群。犹记得在2019年开展天祝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时候,有一户牧民大哥之家,邀请我到屋里小憩,热情给我倒水,给我讲述着他们牧羊的故事,我听得入胜,大哥讲得兴起,便邀请我骑马去看他的羊群,我记得那是我自2009年自玛曲草原之后的第二次骑马,一路颤颤巍巍,摔下来两次,第二次摔下后,我躺在开满杜鹃花(石门沟杜鹃花海(图7))的草地上,看着火山熔岩造就的峰林,惬意极了,完全忘记了摔下时的疼痛,那一刻,我忘乎所以,沉醉其中,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我策马狂奔的样子。
图7 石门沟杜鹃花海
奔向养育着石门百姓的一池碧水的石门水库,在药水泉(药水泉(图8))下俯身洗脸、沐浴身心,这处由6处泉眼组成的泉水,出露在海拔高3300米处,处于一条近北东向断裂带位置,断层东侧为火山熔岩安山玄武岩,西侧为前震旦系灰岩,泉自坡脚构造两侧岩隙中溢出,水质清澈透明,口感甘甜,视觉无杂质。泉历史悠久,传说神奇,有“药水神泉”之称,泉主要由马牙雪山冰雪融水补给,为基岩裂隙水,性质是断层水,下降泉。
图8 药水泉
这块可以看到的一个奇妙的景观就是石门沟火山岩峰林地貌(图9),石门沟火山岩峰林地貌主要由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控制厚度约 400m,岩性主要为枕状玄武岩,灰绿色夹紫红色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安山凝灰岩等。由中奥陶中堡群块状玄武岩构成,岩体柱状节理发育,形成连续式孤立的柱状峰林沿岩坡、山梁、山岭分布,柱状峰林一般宽10-20m,高30-40m,最宽40m,最高约60m, 呈簇状或孤峰状发育,形态各异,似笋状,排竹状、玄塔状、石柱状等。科学研究价值:枕状构造完整、清晰,特征明显,分布面积大,具备良好完整性,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较高观赏价值。是绝佳的科普教学基地和野外实践场所,可在保持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美丽乡村综合打造,充分挖掘,进行开发,置身其间,有种心旷神怡之感,起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作用。
图9-1 石门沟火山岩峰丛地貌 图片/刘延兵
图9-2 石门沟火山岩峰丛地貌 图片/刘延兵
图9-3 石门沟火山岩峰丛地貌 图片/刘延兵
图10 天祝岔口驿马
天祝岔口驿马是由“汉唐马”繁衍至今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也是我国稀有的马类种质资源。青海省称浩门马,大通马,和甘肃岔口驿马为同宗同源,有两千年的历史,为西域马和土种马交配的后裔。岔口驿马为乘挽兼用品种,体格中等,结构匀称,体型多呈正方形。头形正直,中等大,不显粗重,额宽,耳中等大且尖立,鼻孔大,颜面干燥、光亮,颌凹宽度适宜。眼大明眸,清秀温顺。毛色以骝毛为主,青毛、黑毛、栗毛次之。岔口驿马素以负重走对侧快步而闻名,对侧步速度成年马为160米/18秒5。
肆
从雪山到峡谷—攀登着走进洁白
继续狂奔,穿越墨色森林,去的当日是一个有着肆意阳光的午后。当阳光透过林间照射到草地上,由于树木的阻挡,在草地上留下了稀疏相间的印子,明暗相间,明亮的地方多些,细条的暗在这明亮里捣乱,我把头伸到明亮处,阳光就这样洒在我的脸上,温暖的景致让我浮现出了好几个画面。不可否认,记忆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东西。你想记住的,往往记不住;而你不想记得的,偏偏忘不了。但我们可以对记忆进行删除、修改、或者添加。马牙雪山就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牙、终年积雪而得名,冰川地貌位于祁连山脉的中东段,马牙雪山呈北西—南东走向,东西长约45km,南北宽约10km(图11-1、2),主峰白疙瘩,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6.0m。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山系,东西长800km,南北宽200~400km,海拔4000~6000m,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中、西段,雪线一般介于海拔4500~5000m,雪线由东向西升高,最大的冰川是大雪山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km,面积21.45km²。祁连山中段的“七一”冰川,是我国有名的冰斗山谷冰川,长3.5km,面积3.64km²,末端海拔4200m。
图11-1 天祝马牙雪山-笔者2019年考察马牙雪山 图片/刘延兵
图11-2 天祝县马牙雪山朝晖(杨大立拍摄)
马牙雪山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呈北西西向条带状展布,主要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褶断带、禁闭的复式褶皱带组成,其规模巨大,延伸较远,主体山峰由中奥陶统中堡群厚层块状灰岩组成。在海拔4000m以上常年茫茫白雪覆盖,现今虽已看不到壮观的冰川,但在一百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发育期,这里经受了强烈的冰川作用,之后的百万年内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雪线升高,冰川逐渐消退,至今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古冰川遗迹,山体主要由中奥陶系厚层块状灰岩组成,冰斗、“U”型谷,刃脊、角峰及冰渍物(图11)等典型冰川地貌十分发育。冰斗、“U”型各宽100-200m,最宽达500m,长800-2000;刃脊、角峰连绵分布,刃脊长短不一,一般700-1500m,角峰多呈金字塔状,高 800-1000m, 宽500-1500m,连续出现;冰渍物沿山坡分布,块石最大直径在5m左右,一般2-3m。
图12 马牙雪山冰碛漂砾和冰蚀角峰
马牙雪山“天池”就是这难以忘怀的记忆的“最佳忆点”。马牙雪山“天池”位于山顶分水岭地带,分布于上下两级冰蚀阶地上。上部为大天池,呈马蹄形,出口形成高 20m 的陡坎,三面环山,水面高程 4060m,水域面积 1200m²,最大水深3m,水位四季无明显变化;下部为小天池,水域面积随季节变化较大,大部分时间为沼泽湖。天池发育地带为典型的古冰斗冰川地貌,天池其实就是典型的冰斗湖,位于典型的“U”型谷陡坎之中。
我国冰川湖主要分布在高山冰川作用过的接近山顶和分水岭的地方,其中在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区较为普遍,祁连山区也有发育。它们一般分布在海拔较高处,面积较小,湖体较小,多数是有出口的小湖。主要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冰斗)和水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其形成过程为冰川在山谷中缓慢的流动,对流过的地形进行各种方式的侵蚀和刨蚀,冰川以它自行的轨道向前进,在行进中留下一些洼状或盆状地貌,周边的冰川消融水的注入便可形成湖泊。冰川流动中还夹带着不少的泥沙和碎石,这些沙石会逐渐堆积起来逐渐堵塞冰川本身,形成冰积物。
图13 马牙雪山天池 图片/刘延兵
伍
从峡谷到丹霞—连绵着镶嵌天际
从马牙雪山下来后,行至炭山岭镇,炭山岭顾名思义就是这里是产煤的山岭,也是由于盛产煤矿而得名,在炭山岭镇区,可以小憩片刻,去镇区的“燕窝状”丹霞峰壁上体会风雕水刻,出镇区向西进入朱岔峡,向南而入柏木-金沙峡,从金沙峡出去沿着大通河向北可达扎龙沟,向南经先明峡到吐鲁沟。
图14 天祝三峡及周边路线略图
天祝“三峡”,位于祁连山脉东段、马牙雪山南坡、大通河之北岸,由三条北东走向近乎平行的深切峡谷组成。由西向东依次为朱岔峡、金沙峡和先明峡。朱岔峡(图15):全长约20km,是天祝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 。 河流起源于大、小科石滩沟脑,从东头到西口,两侧山势高峻,上游河道深切长城系马街山岩群,形成陡峭的峡谷地貌,危岩嶙峋、绝壁高悬,落差可达400~450m。下游河道穿越本康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侏罗—白垩纪地层,形成比较开阔的沟谷地貌。金沙峡(图16):位于朱岔峡东侧,仅一山之隔,全长约10 km。河流起源于阿沿沟脑、四台沟脑,上游河道穿越炭山岭盆地的侏罗—白垩纪地层,形成较为开阔的沟谷地貌。下游河道深切长城系马街山岩群基底变质岩系,形成陡峭的峡谷地貌。落差450~560 m,两侧危岩绝壁,峻峭奇绝,峡谷狭窄处,奇峰林立,侵蚀陡崖和绝壁随处可见。先明峡(图17):位于金沙峡东侧,全长约12km。河流起源于柏木峡及大克岔脑,主河道深切下奥陶统地层和加里东晚期石英闪长岩体,两侧山势高峻,奇峰林立。峡谷出口处有亚洲之最的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倒虹吸,落差107m,如巨龙横亘于两座高山之间,宏伟而壮观。天祝“三峡”的峡谷地貌,其共同特征是河流深切基岩,沟谷呈"V”字形,两侧悬崖陡壁,奇峰异石林立。峡谷中有常年流水,河流发源于马牙雪山及其次级山系,汇聚于大通河。峡谷内森林茂盛,草绿水清,鸟语花香,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峡谷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转入全球性成山阶段。由于造山运动对地层(岩石)的挤压和破坏作用,在不同方向产生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大型节理或局部断裂构造,流水沿这些构造薄弱面侵蚀,经过几千万年连续不断的侵蚀作用,形成了现代所看到的峡谷地貌。
图15 朱岔峡
图16 金沙峡
图17 先明峡 图片/刘延兵
陆
从丹霞到河流—触抚着赤壁丹崖
从炭山岭西至朱岔峡往天堂镇方向行进,就开始进入连绵不断的丹霞地貌分布区,丹霞地貌就分布在天互公路两侧,单体形态多呈崖壁、岩柱、方山柱,像“千帆竞发”一般(图18),有的似“燕窝状”(图19)、有的似“石柱状”,有的形态是单斜孤峰状丹霞,丘陵状丹霞群,呈孤帆状,斜列式规则产出。在朱藏沟有一处石柱岩壁长1300m,高 80-120m,坡度70-80°。岩面上密集分布燕窝状风蚀壁龛,口径一般0.3-0.5m,最大 1.5m,深约0.5-1.0m,形态各异,颇为壮观;石柱宽20m,高40m,柱体光滑,体态丰满;高山呈高条形,宽20-30m,长300-500m,高50m,正看似“箱”,横看似“椎”(图20)。
图18 天互公路旁丘陵状丹霞 图片/刘延兵
图19 炭山岭崖壁蜂窝状丹霞 图片/刘延兵
图20 朱藏沟丹霞石柱 图片/刘延兵
一路向西,过朱岔峡,伴随着丹霞和森林前行,就来到了天堂镇本康村,本康村藏语意为“十万佛龛”,这里的丹霞地貌群的确形似佛龛状,沿途走来,便可以看到“小麦积”(图21)矗立在路的北侧,由村口进入村内,朴素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至今还保留着本康村村长的微信电话,之前是想着结合本康村优质的丹霞地貌打造一处地质文化村来着,至今未能成行。这一片丹霞地貌在西北来说,可谓翘楚,无论从形态、规模、色泽,还是同周边环境背景和历史人文背景相融合发展,都是极佳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一处宝地。
图21 天祝本康丹霞-小麦积 图片/刘延兵
“本康”丹霞地貌群(图22),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最富有观赏性和想象力的一处丹霞地貌景观区—由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地貌类地质遗迹。在大通河西侧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亦分布有一片丹霞地貌,实际上是相连的一处,仅仅被大通河、滩地及公路所隔。
图22 “本康”丹霞地貌群 图片/刘延兵
沿着本康村旁边的一条崎岖小路,走进沟里头,景色就大不同。一条宽阔的山沟,中间是麦田,两边是山峰,一面是茂密的森林,另一面是千奇百怪红色山崖。漫步在沟里还能看到骷髅头、格萨尔王神箭洞、石猴出世等各种造型的山崖。本康丹霞地貌区内有座形似天水的麦积山的山峰被称作“本康麦积”,崖间水蚀风化的浅洞,酷似麦积山石窟,其中仿佛有许多佛像。山顶状如华盖,有人称其为“本康宝顶”。再往前行,两边山峰如门中开,目光尽处,朵朵白云从其中升起,故称其为望天门。在左边“门”上,一块形似壁虎的巨石,正探头探脑地往崖顶上攀。过了“壁虎盗仙草”,一路更是胜景不断。举目远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村北面的山顶上很清晰地耸立着一颗硕大的“人头”,那就是本康村最引人注目的“本康老人”了。本康丹霞地貌高低错落、造型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不同视角,呈现出不同造型,单体形态呈独立尖山、圆状麦积山、风蚀崖壁等。独立尖山为三角状,宽 40-50m,高 30-40m,体态丰满,坡面平直,坡度 60-70°;呈单斜山状,山间沟谷圆滑的“U”形槽;圆柱状麦积山宽约=300m,高约=100m,下陡上缓,形似农家麦积,与天水麦积山相比有小麦积之称,还有壁虎爬山状,“金猴望月”、“大小天窗”等风蚀地貌奇特无比。整体呈现的是青壮年时期的丹霞地貌。
图23 天祝本康丹霞地貌形态-“壁虎爬山” 图片/刘延兵
图24 天祝本康丹霞地貌形态-“石柱滴蜡” 图片/刘延兵
图25 天祝本康丹霞地貌形态-蘑菇状丹霞“本康老人” 图片/刘延兵
柒
从河流到传承—流淌着融合之音
从本康村出来,转过一处弯道,便可以看到奔腾的大通河(图26),大通河在天祝县境内流域面积1108平方千米,长约70千米,年径流量1.9亿立方米,汇集了左岸的业土沟、朱岔沟、科拉沟、沙金沟、先明峡河和右岸的赛拉隆、吐鲁沟和大滩子沟等支流,在铁城沟附近流入永登县,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从天堂镇远远望去大通河波涛汹涌,滚滚而下,场面十分壮观。大通河畔伫立着千年古刹-天堂寺(图28)。
图26 天祝大通河河流景观带 图片/刘延兵
图27 大通河(天祝段)秋景
天堂镇是一个有着浓浓佛教氛围的诗情画意人间仙境,来了就使人留恋忘返舍不得离开的地方。大通河滚滚东流穿境而过,天龙石静静的躺在身边。宗卡巴木雕佛像庄严而神秘,经幡、佛塔、法轮、桑烟、僧侣、菩提树……是吉祥天堂的元素。街道整洁漂亮,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一派藏式风格的小院错落有致,地方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有酥油茶、糌粑、手抓羊肉、酸奶、羊肉尕面片等。
图28 天祝县天堂寺 刘延兵拍摄
让我们穿行在武威天祝天互公路(国道338线)——这一条横穿祁连连接甘青的景观大道,体味从游牧到驻留,从草原到雪山,从雪山到峡谷,从峡谷到丹霞,从丹霞到河流,从河流到传承。正是在甘肃天祝这片地域,让我们可以在一步之遥体会西藏之风情,甘南之风韵,稻城之清丽。
我们穿越峡谷,在草原之上畅享花海烂漫。
我们攀越冰川,在雪山之上感受天池静怡。
我们穿行森林,在不同山脊体会色彩纷呈。
我们跨越河流,在不同地段欣赏丹霞造型。
我们起舞歌唱,在不同沟壑感知民族融合。
这是一片画廊,也是一片景致天堂,更是一处连接点,从天堂镇出去就到了岗青公路。我最喜这里的原生态和人间烟火味。我最喜这里的澈水之清和天空之蓝。
这是一个值得憧憬的地方,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个民族融合之地,
一个文化碰撞之所,
一个地学旅游高地,
一处景观探索秘境。
图29 天祝县乌鞘岭星空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