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市强省会大会今日召开
兰州晚报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18日下午3时,市委、市政府召开强省会大会,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坚决落实省委实施强省会行动的部署要求,以“开年就是开跑、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和干劲,持续奏响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冲锋号,全力推动2024年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全年旺”,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创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当主攻、走前列。
据悉,本次会议会期半天,将以视频形式开到各县区、功能区和乡镇街道。大会拟邀请中央在兰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属企事业单位、在兰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行业经营主体代表参加。会上,兰州市相关领导、部分省直部门负责人、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企业代表将作大会发言,并举行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明方向、定目标、强信心、抓落实,在全市上下持续凝聚形成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磅礴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
(兰州晚报)
相关新闻:项目“双进”添动力、交通赋能增活力、商旅融合显魅力
强省会 兰州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兰州中心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根植着一个城市2200多年的辉煌历史;这里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升腾着1.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力量与激情;这里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寄托着440多万居民的希冀和幸福。这里,就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2023年,兰州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的勇气、跳起摸高的志气,知难而进、负重前行,实施了一批批优质项目,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办成了一件件民生实事。项目“双进”添动力、交通赋能增活力、商旅融合显魅力,强省会,兰州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1 行动 项目“双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抢抓兰商陇商返乡重要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开展项目对接洽谈,一批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等重大产业项目将在强省会大会上签约,有力推进项目精准落地,为强省会行动构筑重要支撑。
一元复始山河美,金城大地万象新。当2024年的新年曙光照亮金城,市委市政府即着手绘制今年“蓝图”,围绕“3+2”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6+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全力以赴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项目“双进”大会战,统筹全市各类资源,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校友招商、乡贤回归招商,努力在项目引进、引大引强、项目落地上实现“三大突破”,吸引更多海内外知名企业、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选择兰州、投资兰州、创业兰州。
据介绍,为擦亮“招商铁军”金字招牌,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动扛牢全市招商引资“打头阵、当主攻、作表率”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市四大家领导头雁效应,引导10个区域驻点招商中心深耕区域驻点招商,统筹15个产业链招商专班扎实推进精准招商,建立重点项目预审评估及流转推进机制、“跨区域协作”落地机制、“五定包抓”责任机制以及专家导师技术保障等制度,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马不停蹄拜访企业、紧锣密鼓洽谈项目,聚力引大引强引头部。
当前,兰州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举全市之力推进强省会行动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在致广大企业家朋友们的一封信中发出诚挚邀请:真诚希望各位企业家做兰州二次创业的“合伙人”、招商引资的“牵线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在兰州这片热土上坚守实业、深耕主业、拓展新业,携手共建强省会、共创新未来!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领导下,全市上下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双进”大会战,坚定不移以“项目重塑、流程再造”抓推进,全年实施项目1409个,完成投资1230亿元,有效助力促投资、扩内需;科学精准以“理性招商、大胆引资”抓引进,创新组建10个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完成省外项目到位资金1102.7亿元、增长20.7%,项目“双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 道路 打通“断头路” 畅通“民心路”
过新年,走新路,家住草场街森润家园的杜先生别提多高兴了。家门口的断头路用8天时间赶在春节前打通了,这成了今年亲友们拜年时聊得最多的话题。“以前这段路中间有一堵墙,在两个终点间绕行要走40分钟,‘断头路’打通后,5分钟就到了,而且步行、车行道路设置很规范。”
杜先生所说的B413#路是东西向支路,与B422#路相接,全长400米,在其中一段路修通后,横亘在安乐村小学东侧的一堵墙和一院平房却把这条路一分为二,形成了“断头路”,影响两边居民生活。墙东侧森润家园和砂坪村1号大院,与墙西边的安乐村小学、佛慈1929文创广场、便民市场仅一墙之隔,却难以直达。“节前我们先打通了‘断头路’,年后还会继续进行一系列美化工作,”城关区住建局市政所所长孙宏博介绍,3月天气回暖后,将陆续进行人行道铺设、路灯加装、绿化美化等工作。
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是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2024年兰州市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顺应民之所向的B413#路的“兰州速度”只是开始,经过梳理规划,城关区下一步还计划在大沙坪片区实现B423#、B4232#、B427#路等几条规划路的完全贯通,将打通大沙坪片区的交通“微循环”。今年内将全力实现雁滩片区、五里铺片区、大沙坪片区的10条“断头路”贯通,方便居民出行。
2023年,兰州以坚若磐石的决心和勇气,直面困难攻坚解决了“六大六小”历史遗留问题和“半拉子”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北滨河路西延线和联络线、沈家坡至阿干镇公路、白塔山段交通综合提升改造、西关十字人车分离、海关十字人车分离等工程建成投用,中通道高速公路项目复工重启,兑现了政府承诺,提振了发展士气,得到了市民高度认可。
经过万名建设者的日夜奋战,2023年6月29日,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十”字网络,开启了兰州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到双线并行的新时代。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位于城市核心区,打通了城关区中心城区与雁滩片区的便捷交通,并在东方红广场站、五里铺站2个站点实现了1号线、2号线的无缝换乘。交通的便利,让兰州人的幸福感飙升。“逢年过节兰州轨道交通都会有延时服务,有演唱会、兰马等特殊活动时,兰州轨道交通也会有相应的服务,在外地游客眼中也刷了一波好感,我觉得挺自豪,兰州起码在这一点上‘接住了泼天的富贵’。”家住雁滩的小吴说。
2023年,兰州轨道交通不断迎来“人从众”的火爆场面。7月14日当天客流量达到41.61万人次,8月18日当天达到48.81万人次,9月28日当天达到56.71万人次以来,12月31日跨年运营日,线网运营单日客流量突破64.12万人次大关,刷新单日客流量纪录。
3 交通 传统客运转型升级 定制出行便捷利民
春节假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团圆机会,阖家幸福的气氛温暖着所有游子的心,也让家中父母的关爱有了安放之处。远嫁重庆的皋兰姑娘李晓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节,她和爱人、孩子坐上了从兰州海关到皋兰的定制客运,踏上了回娘家探亲的路。
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李晓已经三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今年,她早早地订好了重庆到兰州动车票,就在她发愁如何带着孩子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兰州到皋兰的时候,一则新闻引起了她的注意,“兰州城乡公交公司‘定制公交’付平台正式上线运营,皋兰至兰州海关、红古至兰州东岗等定制公交线路均可通过线上预约……”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晓从“小兰约车”小程序上预约到了回乡的车票。订好车票后,她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爱人周先生。周先生感叹道:“这几年兰州公共交通变化真大,定制公交都能送到家门口了,以后回家就方便了。”
一直以来,现有的传统客运班线车辆长期无法解决乘客“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对此市交通运输委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当中来,采取“互联网+”模式,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乘客的需求和出行路线,开通了兰州至兰州新区定制客运,并灵活安排车辆和线路,为旅客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出行服务。无论是上下班、购物出行还是旅游观光,定制客运都能够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和传统客运相比具有速度快、性价比高、可以提供点对点服务等优势。
近期,我市还将陆续开通兰州至白银、兰州至临夏、兰州至永靖等定制客运线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与此同时,根据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工作部署,轨道交通东岗站“P+R”停车场榆中方向出租汽车服务站于2月8日正式启用,实现了出租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无缝接驳,为市区前往和平、定远等方向的乘客提供安全、便捷、温馨的乘车环境。
“过去榆中出租汽车送客到东岗片区后往往在东岗东路沿线道路上停车候客,容易造成车辆拥堵,同时也吸引了一些非法营运车辆在此违规拉客。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以来,市交通运输委、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督促市轨道公司与榆中县出租汽车协会协商对接,设立出租汽车服务站,允许出租汽车在此停车整备、等待候客,解决了群众换乘难、出租汽车接单难的问题,填补了城乡公交的运力空档。”市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委将按照“一点一策”思路,改善群众出行换乘体验,满足乘客即时性、差异化、点对点、门到门的出行需求,打造“六位一体”公共交通发展体系。
4 商业 激活消费大市场 点旺城市“烟火气”
春节长假,从上海回兰的冯盈除了大年三十和初一在家陪爸妈外,剩余几天都在和同学聚会。每天一个区,选一个商业综合体,吃喝玩乐一体。逛吃几天后,她在小红书分享了一组美图,并配文,“兰州的商场都这么高档了吗?公交、地铁无缝换乘,春节回家乐,逛街最快乐。”
2月17日,在大家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之际,兰州中心总经理王晓彬发了条朋友圈:“收假前卡点回家过年”。王晓彬是山东人,每逢黄金周,他都会在单位值守。“2月10日至2月16日,兰州中心客流近107万,日均客流13.38万人。根据消费会员数据统计,外地来兰客流占比约15%。”王晓彬说,除了监测客流量,也在关注营收数据,从目前来看,2月份的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
消费是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2023年,市商务局抢抓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机遇,谋划开展“畅享兰州·乐购金城”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依托兰州老街、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等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大力培育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创新推出“赏美食、品甘味、逛金城”文商旅融合消费活动,做好吃住游文章,满足群众和游客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促进商业业态与便民服务、项目建设与民生保障、居民需求与生活场景相融合,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商以城在,城以商兴。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商业版图的扩张和演变。2023年,我市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复苏,建成投运万象城、万达茂、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适时推出规范外摆经营、发展夜间经济、繁荣演艺市场等一批利好措施,点旺城市“烟火气”。随着一个个商业综合体的投运,不但近郊四区都有了各自的消费中心,兰州也已形成“多核化商圈”,向着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迈进。
5 文旅 喜迎“开门红” 打造“全市大景区”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文旅消费“热辣滚烫”,携程发布的《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春节返乡潮推火“老家游”,兰州订单涨幅超80%。兰州极地海洋世界、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甘肃省博物馆、黄河楼、兴隆山滑雪场成为这个春节兰州最热门的景区。
春节期间,兰州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龙腾盛世·博动金城 甲辰龙年博物馆三馆联动庆新春”系列活动。由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联手,为金城市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正月初一开始,两辆直通车开始为市民们提供免费的馆对馆专线服务。从初一到初七,市民可免费乘坐车辆往返于三个博物馆之间,来自各地的朋友们可轻松欣赏金城兰州的新气象、参观博物馆各类展览,体验博物馆各项活动,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
假日期间,位于中山桥北侧的黄河市集火爆异常,远近游客慕名前来“赶大集”、品美食、看非遗。“人太多了,很有过年的氛围。”来自张掖的游客王女士听说兰州黄河市集很火,便和家人专程来兰州体验,“被挤到差点走不出来。”在黄河市集里,主办方为广大市民准备了“爱心休息大巴”,玩累了可以在大巴车上小憩。同时,主办方还开通了免费乘车去水墨丹霞、黄河楼等旅游景点游玩的大巴。
2月12日(初三)至2月17日(初八),黄河颂《大有兰州》实景演出在兰州黄河楼倾情上演。实景演出立足兰州历史文化,围绕“源之大河”“金之大城”“民之大韵”“兰之大州”四个篇章,以黄河楼为承载,以光影秀为核心,融合景区的夜游互动、微演艺,形成三位一体的光影夜游体验,叫好又叫座。
春节假期为兰州文旅消费市场开了个好头。记者从兰州市文旅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全面启动金城关·黄河古渡景区冲刺国家5A级景区,全面启动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兰州野生动物园、河口古镇等创建4A级品牌,全面启动石佛沟、什川古梨园景区等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庄园牧场等一批工业企业创建A级景区,全面启动兰州老街、大众巷新光夜市等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树立“全市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推动黄河文化元素嵌入沿黄各景点、各项目、各活动,整体构建“一河三镇六区十态一环”文旅布局(“一河”,以讲好兰州黄河故事为主线,精心打造兰州黄河IP;“三镇”,以河口古镇、青城古镇为两端,以什川古镇为中端链接,发挥黄河航线牵引作用,打造西部黄河古镇历史文化游;“六区”,以金城关·黄河古渡5A级景区创建为突破口,牵引带动兴隆山、大兰山、石佛沟、吐鲁沟、水墨丹霞等景区提质扩容;“十态”,把兰州打造为西北研学、红色、房车、乡村、避暑、冰雪、会展、美食、夜间、演艺旅游中心城市;“一环”,发挥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牵引作用,推进“快进慢游”空间布局,串点连线成面,打造兰州旅游大环线,提升兰州游客“留量”)。
6 生态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兰州高质量发展
晴空如洗,碧水绕城,白塔山下黄河两岸,人声鼎沸,赶大集品美食赏民俗,金城兰州的年味格外足。除了浓浓的年味,这个春节假期兰州的天气也格外给力,“兰州蓝”与美景美食一道频繁出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里。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7天同比增加6天。
良好的气质加上浓浓的年味,让大家对龙年的兰州更多了几分期许。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六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好天气来之不易,“兰州蓝”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离不开金城环保人的默默付出。
这个春节假期,市生态环境局分成八个组奔赴各县区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巡查,全力守护“兰州蓝”。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今年是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全面发力之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
在2月8日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年我市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推动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中强化生态担当、贡献生态力量。
“抓好气候投融资试点机遇,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决维护生态领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开展生态环保执法检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下的兰州,站上新起点,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提升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协调互补——驶入强省会“快车道”的兰州必将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迸发出澎湃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 谭安丽 赵文瑞 杜志超 文/图
兰州日报:提升省会首位度 实现兰州高质量发展
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是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研判当前兰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按照“三新一高”导向,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推动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分析兰州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竞争能力,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推进。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兰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区域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加快建设,兰州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重大支撑。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兰州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为兰州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为兰州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载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国内新发展格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兰州发展带来了众多重大机遇。
二、客观判断兰州发展挑战
理性审视兰州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兰州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增长速度较慢,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偏弱。二是产业升级困难。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偏小、占比较小且发展速度偏慢。传统业态在服务业中占比较高,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且发展相对滞后。民营企业发展较弱,市场活力整体不足。三是民生保障不足。在硬件设施上,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不够完善。在公共服务上,是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
破解兰州发展难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兰州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重塑自身比较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统筹谋划兰州发展思路
一要找准兰州的发展定位。开启兰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将兰州建设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区域创新中心、综合物流枢纽;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把兰州打造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新高地。
二要突出兰州的产业优势。强省会的首要任务是加快高质量发展,核心内容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农业要增加产值、提高收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现生态农业强市;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工业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与强省会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要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会展服务等行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并有序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要激发兰州的创新活力。以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全面发展,激活社会创造力,科技全面赋能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高新产业。
四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坚持制度治党,落实依规治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确保强省会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四、真抓实干实现历史使命
全省强,省会必须强。全省兴,省会要先兴。兰州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提振信心,凝心聚力,履行打头阵、当先锋、担主攻、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提升兰州综合实力,提升省会首位度,形成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让强省会的壮丽图景和新时代美丽兰州的美好蓝图成为金城大地的生动现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贡献省会力量。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徐世平
兰州日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
新质生产力是新的增长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兰州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推进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把兰州打造为西北地区重要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的必然之举。新时代新征程兰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思想观念、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生产力要素、产业塑造、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要强化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上下功夫。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些重要论述为兰州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本质要求和重要内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理论指引和精神力量。
二、要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创新主体,把创新贯穿强省会行动的全过程各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精准布局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切实瞄准产业链重点、供应链堵点,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要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快建设“飞天智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327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新增77户“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建立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导,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数智化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校与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网络化协同研发、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围绕科研创新链,融合技术创新链,充分调动企业协同创新。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营造创新生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具有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三、要强化政策措施,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科学合理的政府政策是保障新质生产力要素形成的重要体制内容。兰州加快推动省上出台的11个方面35条强省会行动支持政策落细落实,持续健全完善“1+X+N”政策体系。积极主动上门对接省直相关部门,推动已签订的71个强省会合作框架协议、政策落实并转换为实质性的资源、资金和项目。这些政策措施为兰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运行体制和治理机制变革。重点是构建完备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数据要素收益与分配等基础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激发乘数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体制保障。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培育多元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建立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和数据资产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四是要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进一步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鼓励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四、要强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强省会的产业基础。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现代产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兰州坚持把产业培育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出台了《兰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及“6+X”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兰州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带动兰州乃至全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兰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尚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要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与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的智能化变革。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延伸新兴产业衍生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不断拓展新兴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与形态梯次升级。通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兰州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兰州高等教育资源富集优势,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为强省会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才是生产力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培育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一是要抓紧制定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双碳”等新质生产力人才。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二是要建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发挥物质和精神对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兰州成为西北地区的人才发展高地。三是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学科建设,做好相关学科调整优化顶层设计,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好结合起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围绕数智化产业发展培养一批既掌握数智化技术,又了解现实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完整连续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四是要积极培育高质量技能劳动者。新质生产力是知识密集型生产力,要持续追踪国内外各专业、各领域、各行业、各产业的前沿知识及新兴技术,及时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更新培训内容,促使劳动者与时俱进地刷新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永胜
兰州日报:奋勇争先强省会 凝心聚力谋发展
强省会是省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实施强省会行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倾力支持兰州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当好排头兵,进一步提高省会兰州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力增强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
一、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强省会的重大意义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我国内陆腹地向西开放,建设兰西城市群等,都对省会兰州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更好构建国家战略格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加快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提升省会城市要素集聚力和综合竞争力,构建起由高端人才、先进科技、优质企业强力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形成省会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区域经济强大的核心增长极,有效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带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加快提升兰州综合实力的现实要求。兰州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举全省之力实施强省会行动,有助于短期内在兰州集聚到优秀人才、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有效提升兰州的创新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升级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二、要更加明确强省会的目标要求
强省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省委部署要求和省会兰州基础条件,聚焦增强和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兰州聚集,全面培育兰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提升兰州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强省会要将兰州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结合目标愿景与现实可能,明确要将省会兰州打造成什么样的高能级城市。省会兰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的中心,既是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独特悠久,又是“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节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西北综合立体交通网物流网的重点枢纽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要努力发挥省会兰州在全省的首位优势,将省会担当扛在肩头率先发展,不断增强其核心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要突出重点实施好强省会行动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我们要以更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强省会行动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强省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每个部门都要主动聚焦主责主业,把责任抗在肩上,把落实付诸行动。每个个人要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再创佳绩。要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明确任务分工,转变工作作风,层层落实责任,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努力为强省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要发挥兰州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和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最强的首位优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借助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等平台,持续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科技成果研发攻关和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要鼓励建立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全社会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权责关系,使各类主体供需对接、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要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加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创新企业培育,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
着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以重点国有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为核心引擎,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持续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动能。要立足兰州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服务和休闲娱乐等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推进富硒蔬菜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食品精深加工、饮料产业、中医药产业等的发展。
着力促进开放发展。兰州要发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核心节点和重要增长极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合作,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努力增强向西开放重要咽喉的功能。要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兰西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协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重塑兰州对外开放新形象,提升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入。要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导向、科技发展趋势等,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区位特点等,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招商引资,选择地方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前景广阔、处于产业链高端、产业关联度高、有助于富民强省的绿色发展项目,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着力改善基础条件。要强化省会兰州的枢纽地位,以“一心两翼”核心区为重点,以兰州大都市圈和兰西城市群为延展,以全省东西通道为主轴线,以圈层外拓为辐射扩散形态,加强兰州对外互联互通。要构建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安全、智能先进的现代交通体系,为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提供“市区、城际、省际”高效联通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促进骨干网扩容,加快推进各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高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覆盖水平。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建全域智慧治理城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省会兰州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增强城市吸引能力。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邓生菊
经济日报:攒劲兰州
陈发明
如果有人跟你提起兰州,你会想到什么?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一本浸润心灵的《读者》杂志,一座屹立百年的中山桥,还是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河?
甘肃人夸谁优秀,常用一个词:攒劲!很多人知道兰州,是因为这攒劲的“一碗面,一本书,一座桥,一条河”,但这并不足以代表兰州的所有。兰州,还有更多攒劲之处。
跳出甘肃方言语境从字面意思理解“攒劲”,就是积蓄力量。眼下兰州,正憋着这股劲儿。
九连问
如果从西边进入兰州,站在黄河大桥,远眺兰州石化厂区,能看到一座工业城市的“呼吸”。
“一五”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机械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均诞生在兰州。
再向前回溯,洋务运动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创办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清末创立甘肃劝工厂,成为西北轻工业的发端。
追忆工业往事,细数人才家底,兰州人的眼里有无限荣光,但也难免扼腕叹息。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在甘肃省的经济首位度从曾经的45.4%降至30%;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一度排在第25名,如今徘徊在百名左右。排名低了,速度慢了,动力弱了……转型之痛困扰兰州,兰州之困牵动全省。
2019年8月,一句“黄河之滨也很美”给了兰州人信心和底气。
去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强省会行动推进大会,明确提出:重振兰州辉煌,举全省之力把兰州发展搞上去!重塑兰州动能,使兰州成为西部重要的科创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重构兰州格局,形成适应兰州及兰西城市群发展需要的格局。
几天后,甘肃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强省会政策措施。看家底、扬优势,用大思维、大格局、大手笔盘活各类资源;抓机遇、强信心,用好共建“一带一路”、黄河国家战略、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多重政策利好,立足强省会行动借势发力、借梯登高……
“如何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何找准把握兰州发展的历史方位?如何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如何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堪当强省会重任的兰州铁军?……”在兰州市领导干部强省会行动专题研讨班上,“兰州九问”引起广泛热议与思考。
敢于走进矛盾,善于破解难题,还要善作善成;向高处攀、跟强者比、与快者赛,兰州正全面发力,憋着劲儿要成为展示甘肃的“第一窗口”。
打开这扇窗,先看到黄河。
黄河谣
2024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撒在兰州南北两山上,融入冬日黄河的碧波中。整座城市,宛如一幅水墨画。
兰州,是黄河的杰作。黄河干流在兰州绵延150多公里,其中47公里从兰州主城区穿城而过,形成百里黄河风情线,赋予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底蕴和气质。大河奔流不息,为兰州塑形铸魂。
2023年,中山桥上如织的游人印证了这座黄河之城的魅力。有网友戏言“一亿游客在兰州,还有三亿在路上”。这当然夸张了,但2023年兰州的游客接待量确实突破历史最高值,接近8700万人次。每个城市的蹿红,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地方。
“兰州不能只火2023年,还要持续火下去。”旅游淡季来临,兰州市政协副主席、文旅局局长王柠和同事也没闲着,琢磨如何拉长旺季、缩短淡季、火热全季,兰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硬件软件双提升方案”“烟火兰州实施方案”相继出台。
白天坐羊皮筏子,体验黄河漂流的惊险刺激;晚上乘黄河游轮,细赏两岸灯火水光摇曳。漫步中山桥,品味“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百年沧桑;登临黄河楼,领略“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美;踏黄河步道,在“Citywalk(城市漫步)”中感受幸福河的慢时光;游水墨丹霞,感慨彩色山体的瑰丽雄奇……
黄河,是兰州的母体。正如屹立于河畔的“黄河母亲”雕塑,一位面容慈祥的母亲怀抱婴儿,寓意大河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兰州也在反哺黄河中成就自己。2023年,兰州的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兰州市黄河文化保护办法》出台,开全国范围内黄河文化保护立法领域之先河。
每个兰州人心里都有一首黄河谣。
诗人眼里,兰州是西北大汉,有粗犷的线条、豪迈的性格,是“碳水天堂”,是热气腾腾的牛羊肉,是把酒言欢的快意人生。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支黄河谣……”民谣歌手口中,兰州是故乡的母亲,有温暖的怀抱,有慈祥的面容。兰州人张佺和他的乐队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无伴奏合唱《黄河谣》,现场观众听之动容。
朴实的诗句与歌谣,像黄河水一样流进人们的心里,触动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
“没有黄河我活不下。”鼓声起,铃声响,甘肃歌手张尕怂用浓重乡音唱起。
看到每一条河流,就会想起黄河与故乡的亲人;想念兰州,就会想念这座城市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兰州人为自己喊出一句响亮口号:万里黄河,独宠兰州。
筏子客
兰州城里,比资源禀赋和工业家底更攒劲的,是人;要交出“兰州九问”的优秀答卷,关键也在人。
兰州不缺攒劲的人:44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有60万高校师生。黄河两岸,分布着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院三所”为代表的1200多家科研院所,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34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驻甘央企和重点企业。
兰州也看不上另一类人:“帮子客”。在兰州方言里,攒帮子指鼓起腮帮子吹牛闲侃,攒帮子的人被称为“帮子客”。任何地方都会有“帮子客”,或多或少而已,沉浸在过去辉煌里沾沾自喜,无所作为闲谈干事创业者是非。
“九问”之后,兰州出招“亮牌考核”。打破传统考核“一锤定音”“年底核算”模式,在每季度末开展一次亮牌:排名领先亮蓝牌、排名靠后亮黄牌、排名倒数亮红牌。这样的环境,让“帮子客”没有立足之地。
冬日暖阳,洒在“黄河母亲”雕塑上,不远处的码头里,72岁的张德宝手把手地教徒弟们做羊皮胎。10多个羊皮胎扎在木排上,就是羊皮筏子——千百年来,黄河上最重要的水运工具。吃了一辈子“黄河饭”,张德宝是羊皮筏子非遗传承人,被称为“筏子客”。
以筏为生的张德宝知道百里黄河的每处深浅。古老的羊皮筏子不再承运货物,但承载起了文化。比起“帮子客”,“筏子客”的特质更适合兰州。
一口羊皮胎,从剥皮脱毛、去脂扎口、灌油扎制,经10道工序,耗时半年而成,是为匠心;只身单桨驾一叶扁舟,起伏漂流于旋涡急浪间,是为勇力;常年盘腿坐于烈日之下,奋楫搏浪于大河之上,是为耐劳;滔滔激流中能识水头、辨水势,行稳致远,是为有能;借皮胎之力成独筏可运人载物,集众筏之力连片成船可行于远道,是为有智。
现在兰州的干部队伍中,也能感受到“筏子客”的特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信自强的精气神,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的勇气、跳起摸高的志气。凭借这一特质,2023年的兰州啃下不少“硬骨头”。
中山桥北,白塔山下,曾是兰州最拥堵的路段之一。现在不仅不堵了,在腊月廿三,路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福字帐篷年味满,黄河市集开市了。
车去哪了?走白塔山隧道。2020年开工的白塔山段交通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施工缓慢,惹得兰州人怨声载道。去年,“边通车边施工”“高峰通车低峰施工”……一套“组合拳”打出来,建设速度提起来。今年年初,工程完工,路畅通了,黄河边的空间也腾出来了。
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兰州去年啃下来“六大六小”。兰州昔日荣光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重振辉煌也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建设攒劲城,离不开攒劲人。
几十年前,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兰州,建起一座工业城市,铸就兰州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2023年,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兰州,细品黄河岸边独特韵味;未来,还将有更多攒劲人来到兰州,重塑澎湃激昂的城市动能。
兰州日报:金城春早 风劲扬帆——写在全市强省会大会召开之际
一年春作首,万象始更新。
“农历新年是龙年,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着美好的愿景。大家对新的一年要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龙的多重寓意和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勉励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强省会大会召开,足见市委、市政府抢抓时间、抢抓机遇,积极动员全市上下快速投入高质量发展的拳拳用心和有力行动。
实干者,不会让时光偷偷溜走。
(一)
“黄河之滨也很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兰州城市建设的肯定,也是对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殷殷嘱托。
处于“胡焕庸线”和“博台线”十字相交区域的兰州,是甘肃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这个“雁阵”中的“头雁”。“头雁”领得好,“雁阵”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省实施强省会,既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实践,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更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没有中心城市,就没有引领者,无论是人口竞争还是产业竞争,都需省会城市起到“领头羊”作用。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省会城市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潜力所在。
正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所强调的: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要主动担当强省会,对标先进、比学赶超,敢于向高处攀、跟强者比、与快者赛,锁定追赶的标兵、明确阶段性目标,最大限度集聚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争先进位中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挑大梁、当主攻、走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展现省会担当。
平心而论,今天的兰州,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在首位度、引领辐射力、城市竞争力方面,差距是显然的。特别是一些原来旗鼓相当的省城“兄弟”,从兰州的“追兵”变成了兰州的“标兵”。据此,有人认为,兰州已经错过了发展时机,“强省会有点晚了”。
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因为兰州跟其他省城比有差距,就干脆“躺平”,就不要发展了;也不能因为今天有差距,就断定未来没有希望。放眼全国,进入“十四五”以来,大多内陆省份或提出或正在实施强省会战略,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着力把省会城市打造成省域发展的引擎,这个认识却是一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要这个区域发展的规律没有过时,我省推动强省会战略就没有过时。
从上到下,社会各界渴盼金城重振辉煌、重塑动能、重构格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实施强省会行动,必须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兰州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比其他省会城市的发展变化差距依然明显,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压奋进、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提速发展。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解决产业结构依然不优的问题;要用心用情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培育更多现代创新型企业,解决企业实力依然偏弱的问题;要加快提升现代城市治理水平和乡村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品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面貌,解决城乡短板依然突出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难点攻坚,加大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兰州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发展时期。
从战略环境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兰州,不进则退、慢也是退。
从战略任务看,兰州与全国同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从战略机遇看,国家重大战略利好多重叠加,处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的“政策窗口期”,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赋能,为兰州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如今的兰州,正肩负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征程上打头阵、当主攻、做先锋的历史使命。要扛好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在工作中做到想清楚、弄明白、干到底。
(二)
时间不舍昼夜。载今记往,镌刻下我们团结奋斗的足迹。
2023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全省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工作要求,引领全市上下形成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主基调,提振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精气神,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不断开创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怀下,形成了省市协同、部门联动、市州合作、专班推进的工作格局,强省会行动成为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牵住了发展“牛鼻子”,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双进”大会战;争取了一批新平台,争取到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等政策平台,推动兰州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攻坚解决了“六大六小”历史遗留问题和“半拉子”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北滨河路西延线和联络线、沈家坡至阿干镇公路、白塔山段交通综合提升改造、西关十字人车分离、海关十字人车分离等工程建成投用,中通道高速公路项目复工重启,兑现了政府承诺;激活了消费大市场,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复苏,打造兰州黄河IP,兰州旅游火爆出圈,“黄河之滨也很美”金字招牌叫响全国;保障了安全和稳定,维护了区域金融环境总体稳定,在为民惠民中体现政府温度。
2023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兰州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现代化新兰州建设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中央、省委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有力,得益于“三抓三促”行动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得益于全市上下团结拼搏、苦干实干。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中所说:“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铿锵有力的时代之声,给予我们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
时光飞逝,业绩不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征程已在脚下,我们只要树强信心,必能履险如夷。
踏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强省会,“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实干,是务实务实再务实。
“总书记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要求兰州‘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我们该怎么办?”“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以硬核之力、硬核之策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们如何才能肩负起这个使命担当?”……去年8月召开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暨全市领导干部实施强省会行动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晓强提出的“兰州九问”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这“九问”,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事关兰州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是针对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点题之作”。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格局下,必须只争朝夕、迅速行动,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确定的任务落实下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收获是耕耘出来的。强省会任务就摆在那里,方向、路径、举措都很明确,关键在不畏风浪、直面挑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新征程上,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天当作两天用、两步并作一步走,在苦干实干中比学赶超、竞标争先、以步步推进赢得节节胜利。
党员干部要坚定干事创业信念。时代呼唤有志者,事业呼唤“赶考”人。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是共产党员的宝贵品质,在强省会的任务面前,最能看出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硬不硬。工作任务既是承诺书、也是军令状,全市党员干部需牢固树立“任务就是命令、执行就是担当、履职就是践诺”的责任意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任务清单一下达马上认领,工作一部署马上行动,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轻重,始终跑在工作落实的最前列,竭力为党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
强省会,必须知重负重。知重,就是要摒弃只顾“一亩三分地”的狭隘眼光,把强省会摆在强全省的高度来审视和推进。负重,就是要敢担当、善作为,将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作为千钧重担、将全省的关注支持作为前行动力,坚持创新实干,干在实处、干在难处、干在要处,切实担负起强省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强省会,必须担责履责。强省会是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具体说来究竟是强什么呢?就是强省会功能、强产业能级、强战略平台、强城市品质、强人才支撑、强辐射带动。每一个方面的“强”,都对应着一个领域的“责”,需要注重强化规划引领、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建好重点区域、积极促进共同富裕。担责履责,就须坚决摒除“怕、躲、推”的畏难情绪,持续提升“闯、创、干”的精气神、硬作风和真本领。
强省会,必须压实压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任何高楼大厦都是一锹一铲、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唯有夯实基础,方能成就其高;唯有做细做优,方能淬炼其坚。实施强省会战略,必须责任扛起来、措施实起来、行动快起来、纪律严起来、成效立起来,一步步将强省会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四)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起骅骝再着鞭。
历史在我们手中延续,未来在我们手中创造。
历史刻度向前推进,也推动我们深刻把握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发展阶段,靠团结奋斗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我们脚下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加快推进现代化新甘肃、新兰州建设的总纲领和总遵循,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现代化新甘肃、新兰州建设生动实践。
我们心中有目标。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先发力、带好头”殷殷嘱托的必然要求。置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全局,着眼兰州当前的现实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进发。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省会是全省人民的省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省会要进一步树立这样的认识:其一,做强省会不是只强省会。省会要强但要与其他区域一块强,大家一起强才是真的强。其二,只有在联动发展中才能真正做强省会。联动发展不仅能解决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问题,也能解决相互侵害、恶性竞争问题。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必须压实压细主体责任、分内责任和协同责任,形成共同发展、共襄盛举的合力。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但气可鼓,不可泄;力须聚,不能散。高歌行进壮阔征程,我们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凡是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说了就干、紧抓快干、干就干好,不能疲疲沓沓、拖拖拉拉,不能敷衍应付、作风飘浮,不能畏首畏尾、推脱责任。实实在在地谋事干事,不说大话、不表空态,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要进一步强化担当,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抓作风优环境,奋力打好强省会攻坚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胜利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脚下;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拿出干劲、闯劲、韧劲,努力在自己的赛道上实干当先、奋勇争先,始终保持“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意识,进一步明晰兰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推进高标准、高标杆的实践要求,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努力把兰州打造成为展示新时代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就一定能谱写出宏阔壮美的强省会华彩乐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变化的是主题与使命,不变的是担当实干的精神。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视使命如生命、视责任如泰山,把强省会的最强音奏得更响、主抓手握得更紧、集结号吹得更亮;让春天播下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岁月之轮滚滚向前,前行脚步从未停顿。不可辜负的,不仅仅是这个春天,更有可期可触的未来。当此际,我们看到,强省会给予兰州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崭新的序章,更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远行。
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