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寸皮革上的匠心——记市级皮雕技艺非遗传承人高重民
作者:焦煜鑫 通讯员:曹艳
在一家皮艺工作室中,高重民以他那细腻的手法和坚定的精神,让一件看似平凡的皮革呈现出不平凡的魅力。近日,我们首次采访了这位西北皮雕大师,亲身感受到了他专注工作的一幕。
初见高重民老师,他身着一件灰色马甲,一条深色牛仔裤,高鼻梁、双眼皮、浓眉大耳,一个标准的西北汉子模样。腿上夹着制作牛皮卡包的工具,手持两根针线,专心致志地对卡包进行缝线。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将皮革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高重民的工作室里充满了皮革的香气和手工皮具的质感。工作台上整齐放置着一排排工具,各种针、剪刀、刀具等一应俱全。他正在为制作手工卡包挑选工具,目光专注,动作熟练。他的手在皮革上游走,时而轻柔,时而有力,仿佛在与皮革对话。
作为市级皮雕非遗传承人,高老师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皮雕文化的热爱与坚持。“皮雕虽然小众,技艺却丝毫不能马虎,勾勒打稿、刀线塑型、雕刻凸凹、琢磨上色、打眼缝线、磨边打蜡、防水处理……每个部分都非常复杂。特别是雕刻,可谓刀刀显功力、锤锤显技艺,木柄锤敲打着印花工具,稍有疏忽就会导致作品失败,所以在做皮雕的时候是决不能有人打扰的。”说到皮雕的时候,高老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用匠心坚守工艺 以信念为基铸就皮雕事业
制作皮雕枯燥而复杂,如何在方寸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让皮雕工艺成为展现甘肃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甘肃有着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作为甘肃儿女,既然我从事皮雕制品,那我就有责任把甘肃文化特别是临洮文化尽我所能地传播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甘肃、了解临洮。”短短的一段话他却用了30多年的时间来践行。
今年53岁的高重民,从事皮雕技艺已经33年了,从小因为学习水粉、素描等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在祖辈皮雕传承人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皮雕,可谓是“一眼定终生”,命运的齿轮从他制作成的第一件马鞍皮雕工艺品开始,就注定了他这一生成为一名皮雕技艺坚守者的传奇人生。
据他描述,皮雕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简单的一个卡包,要经过设计、打版、改版、选料、雕刻、敲边、塑形、染色、缝线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他精心设计,融入自己的灵魂,一旦哪一道工序有问题,整个作品就要作废,制作一件作品极其耗费心神,但也正是这样,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他的皮雕作品都是栩栩如生,富有手温,是集实用与美观一体的工艺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注做皮雕,工匠精神永远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我的生活就是在平淡中寻找乐趣。”一如既往的坚持,让他的皮雕技艺日益传神,也让他的皮雕技艺走得越来越远。他的皮雕作品在定西市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第17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文博会、2023年国际皮雕艺术大赛等平台上进行了展示。
2022年,临洮皮雕技艺被临洮县政府评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重民被评定为县级皮雕非遗传承人,不断坚持传播地域文化的他,在2023年被评定为定西市皮雕非遗传承人。
用文化装点皮革 以适应时代为题不断探索
马家窑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闻名于世。高重民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融入皮雕技艺,通过精湛的雕刻手法,将彩陶上的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于皮革之上。这些图案仿佛穿越时空,让人们感受到了马家窑文化的神秘与魅力。战国秦长城文化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高重民将秦长城的雄伟气势融入皮雕技艺,通过细腻的雕刻手法,将长城的巍峨壮观呈现在皮革上。这些皮雕作品不仅展现了秦长城的壮丽,更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高重民的皮雕技艺独具匠心,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以细腻的手法、立体的纹理,将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与现代皮雕技艺完美融合,使这两大历史文明在皮革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为了使每一幅作品展现出它独有的灵魂,在选定制作内容时,他都会查阅文献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经过多次绘画,反复斟酌,最终在皮革上展现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皮雕作品。多年来,他制作出了大量的唐卡皮雕制作、以《山海经》为主题的系列手提包、敦煌飞天系列手提包、历史人物形象皮剪画等皮雕作品。
文化的内核在于创新。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播临洮文化,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临洮文化在皮革上展现出来,有了想法就要做,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经过查阅资料,以及作为临洮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故事,他把马家窑文化融合在了皮革上,制作出了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手提包。除此之外,他还制作出了卡包、挂件、摆件等一系列接地气的皮制产品,让人们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触摸马家窑和战国秦长城,他制作的皮制品热销省内外,受到了省内外群众的一致好评。
除了马家窑文化外,他还以秦长城西起首为主题,制作出了系列“秦小兵”挂件,根据临洮紫斑牡丹制作出系列手提包、摆件、牡丹皮画制品,他所制作的牡丹皮画纹路清晰、手感真实,每幅画独一无二,成为家庭收藏的热销产品。
用宣传支撑发展 以个性化定制打开传承新思路
慢工出细活的背后,往往面临是否耐得住寂寞和承受生存压力的双重考验。据高重民估算,目前甘肃省从事皮雕的大约有上百人,但真正能开店并打通销售渠道的仅仅只有4家,有些手艺人自己在家中做皮雕,没有品牌光环和宣传加持,家门口的技艺也常常被忽视和埋没。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积极进军微信和抖音,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让他的皮雕事业走得越来越好。
打开他的朋友圈和抖音,随处可见他发的制作成功的手提包、壁画、小挂件等皮雕制品,还有一些展现他制作皮雕的短视频。他说:“文化就是要人欣赏,我制作的皮雕所承载的是地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它的价值远大于皮雕本身的价值,我朋友圈和抖音都是开放的,大家都可以通过抖音看到我所做的皮雕工艺品,对于了解甘肃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也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即使目前抖音上只有1600名粉丝,但他始终如一地发布图片或视频,吸引感兴趣的人群主动了解、积极传播。
他的皮雕技艺得到了临洮群众的认可。近年来,他积极探索宣传皮雕手工艺的新思路,创作的马家窑文创产品在省内外引起较好的反响,前来找他设计纪念品的人络绎不绝,他抓住机会,开拓出把皮雕工艺转向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把临洮文化与单位或个人需求融合,推出个性化皮雕纪念品。目前,他所制作的“八思巴灌顶图”皮雕制作品被临洮县八思巴文化研究会永久收藏,为临洮县宝塔寺设计制作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纪念品,为临洮县共青团新添希望小学制作皮雕牡丹等纪念品,不仅如此,他还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家藏医院丹巴尖措活佛制作了皮雕马摆件。
发挥“传帮带”作用 以就业为能带动皮雕发展
“当下急不可耐的赚快钱模式和浮躁心态,让小众皮雕的传承守护之路更显艰难和漫长。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几名困难妇女就业,让她们在挣钱的同时多多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让皮雕成为传播临洮文化的新名片。”高老师总是用着最简朴的话语,践行着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吸纳20名困难妇女学习皮雕,免费教学。前期根据高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临摹,中期根据皮雕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在过程中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后期根据制作需求,让他们进行绘画。高老师根据他们的绘画在皮革上展现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
对于高重民来说,一刀一刀地刻画、一点一点地雕琢,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他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断的创新突破,即便目前皮雕的发展还有很多局限,他依旧满怀期待:“希望我们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用我们的文化去赚外国人的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高重民的皮雕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欣赏工匠们如何通过一块块皮革、一针一线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手工艺的价值和魅力。我们期待着更多像高重民老师这样的匠人能够涌现出来,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方寸皮革上,我们见证了高重民老师的匠心和坚持。让我们一起期待他在未来的创作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民族工艺更需要工匠精神。正是因为他的热爱与坚持,让皮雕技艺成为了宣传甘肃的文化名片……
(新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