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如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
按照制作方式来划分,敦煌彩塑的制作可分为圆塑、浮塑、影塑、悬塑几种类型。
圆 塑
圆塑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敦煌彩塑中的圆塑,指脱离墙面的独立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重要形象。
莫高窟第159窟 菩萨
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寺等许多雕塑均采用此种方式塑造。
莫高窟第259窟 西壁龛内塑像与壁画
在敦煌石窟中,十六国北朝的圆塑与龛、壁结合为一体,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像,身躯紧贴壁面,其头光、冠带、披巾部分,有的续之以壁画,以绘画手法完成,有的采用浮塑、模制手法制作。这些彩塑大多被放置于龛内,其背部距离墙面很近,只能从一定的角度观赏,因此,对不易看到的部分,艺术家的处理是比较随意的,塑像背部往往不经赋彩处理,很容易就能看到制作塑像的草泥。
莫高窟第305窟 中心佛坛
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圆雕多在大型龛中和佛坛上,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供养菩萨、天兽等塑像完全离开墙壁,更具独立性和立体感,增加了观赏性。
浮 塑
浮塑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一般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依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
浮塑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塑一样丰富多彩。
敦煌石窟的浮塑可分为高浮塑和低浮塑两种类型。高浮塑在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彩塑中大量出现,多表现龛内外的佛、菩萨、弟子像等。低浮塑主要用于表现洞窟中附属于龛、窟顶和佛坛等的装饰部分。这些彩塑多是仿木构建筑的部件,又都施有色彩或彩绘纹样,到了五代、宋时期,有的装饰还贴金。
莫高窟第275窟 双树龛
龛的装饰有北朝和隋代洞窟中的龛楣、龛梁、龛梁尾、龛柱等,均以低浮塑手法塑出,代表洞窟有第268、272、275、259、257等窟。
莫高窟第272窟 藻井
窟顶装饰有北凉禅窟平顶的平棋、佛殿窟穹隆顶的藻井,北魏中心塔柱前部人字披顶的脊枋、椽子等,代表洞窟有第268、272、275、259、254等窟。
莫高窟第130窟 藻井
另外,五代、宋、西夏部分佛殿窟覆斗顶的中心藻井图案,如双龙戏珠、蟠龙、蟠凤等装饰也是在低浮塑的形象上彩绘贴金,代表窟有第61、449、130、16、366、367等窟。
中晚唐、五代、宋洞窟中佛坛的壸门装饰等也多采用浮塑手法。此外,唐代部分佛像头光、身光或靠背,也以浮塑彩绘手法表现。
影 塑
敦煌石窟中的影塑,是以泥、细沙和麦秸作材料,用泥制模范翻制。表面经过处理后赋彩,通常背面粘贴于墙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的浮雕状。成群影塑的赋彩,符合均衡、对比、变化的要求,与周围背景统一和谐,浑然一体。
莫高窟第248窟 影塑供养菩萨
敦煌莫高窟的影塑有佛、菩萨、供养菩萨、千佛、飞天、化生、莲花等类型。这些影塑均粘贴于北朝、隋代中心塔柱窟四壁或洞窟四壁上部,主要用以衬托主像,代表窟有第259、254、251、257、260等窟。
一些唐代洞窟中的小型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小型佛像也是由影塑粘贴而成。
另外,圆塑塑像身躯上的缨珞、串珠,宝冠上的花饰等饰件,也都是用模制的影塑粘贴而成。
悬 塑
悬塑是悬插在壁面上的彩塑。
莫高窟第27窟 悬塑塑像
莫高窟仅存唐代第27窟壁面上的众赴会菩萨一例。此窟围绕正壁龛的圆塑主像和上方窟顶正披小龛的圆塑主像释迦、多宝并坐像,在两龛两侧和两龛之间的壁面上,悬塑赴会菩萨12身,用以衬托上下两龛的主像。内容据《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谓众多菩萨从地涌出,在虚空中向七宝塔中并坐说法的释迦、多宝礼拜赞叹。
现仅存上下两龛之间的两身悬塑,其余已毁,只留壁面上悬插过彩塑的圆孔或圆孔内的木桩。两悬塑赴会菩萨上身袒裸,长裙裹足,相对胡跪于悬空的莲座上;内侧之手置膝上,掌心向上,似托物状,外侧手臂已残;脸部向外,云髻高耸,面容恬静,目光下视;色彩乃西夏重绘。
文章摘编自《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
(敦煌书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