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吴永隆
夏日,伴随着河西走廊清凉的风,在丝绸之路重镇武威街头巷尾,邂逅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令人垂涎欲滴、唇齿留香的面食文化来一场亲密接触。有面、有肉、有茶,还有有故事的三套车,“妈妈牌”手擀面——民勤碱面,爽滑筋道的牛肉菜面……赴这里的一“面”之约,那些潜藏其中的滋味,总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味蕾体验。
“不吃三套车,不算来凉州”已经成为人们不虚凉州之行的一大愿望 吴永隆 摄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武威自古为多民族聚集之地,各民族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使当地美食呈现多元基调。汉唐时,丝绸之路畅通,中西文化交汇,为武威饮食文化注入了世界性元素,使武威饮食品种更加丰富。明、清两代,在西北地区,有“吃在武威”之说。美食美味,为武威赢得了广泛的美誉度。
莫道凉州行面长,卤肉茯茶分外香。说的就是三套车。三种不同的食物和谐共生共荣,使这道民间口传而享盛名的组合套餐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每天从天刚亮到下午,武威北关市场一直人潮涌动,这里是“三套车”的天下,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还有武威当地人,总会如约而至,在自己钟情的档口里,在茯茶、行面、卤肉组成的美食套餐里,将心温暖妥帖安放。
时值中午,武威北关市场迎来最忙碌的时刻,三五成群的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店老板招手相迎、递茶倒水的暖心服务中,开启数百人共进午餐的壮观场面。
老孙三套车是这个庞大市场里的代表,因为曾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乡土》等栏目聚焦,以及武威市首届“十大民优小吃”“十大地方特色菜品”等荣誉加身,光顾这里的顾客要比其他店铺多出许多。
早在1986年,老孙三套车的老板孙宝就在北关市场西北角开起店面,如今,从意气奋发的中年到事业有成的古稀之年,孙宝将一碗面、一杯茶、一盘肉的事业越做越大,坚守初心,用地道武威面食温暖着邂逅的每一位食客。
孙宝是武威凉州区人,从26岁开始,他就与三套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钟爱的三套车美食文化,并将制作工艺心手相传。
“熬茯茶,得下功夫。茯茶与红枣、桂圆、枸杞、党参等多种原料交融,才能味醇色正,喝时加点白糖,佳味便冲杯而出。”孙宝说,制作行面和卤肉的汤,也是根据祖传秘方熬制,营养丰富、口感诱人,能充分激发食欲。
色香味俱全的老孙三套车 吴永隆 摄
每天早晨6点,孙宝都会坚守在店面,将手艺传给十余名徒弟,严把着老孙三套车的纯正口味。如今,孙宝的女儿孙清华也加入制作三套车的行列,以传承人的身份,与父亲一道坚守在店面。
“传承原汁原味,让每一位顾客吃好喝好,满意而归,就是我不变的追求。”孙宝将这份坚守寓于最直白的话语中。
每天上千份的销量、与日俱增的回头客真实而具体见证着老孙三套车的实力和辉煌,也回馈着孙宝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如果说北关市场是武威以三套车美食为代表的午市主场,那位于商业繁华区的凉州老街则是另一种存在,集凉州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地方特色手工艺品为一体,成就了这里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食客摩肩接踵的辉煌。
冒着热气的凉州砂锅子、纯手工制作的民勤碱面、色泽金黄的油壶喧、现炸现卖的糖油糕……邂逅凉州老街,琳琅满目的档口、熙熙攘攘的人潮,还有百余种来自武威三县一区的美食,自成景致。
在这里,美食文化以赶大集的形式集中呈现给食客,多种选择,一站式尽享凉州味道,满足着每位食客的“不做选择”“我都要”的占有欲。
从3年前凉州老街开始营业,张玉萍和于海霞组成的姐妹花就将民勤手工碱面店开在这里。
勤劳能干的姐妹俩将“妈妈牌”手工碱面植入店面,明厨亮灶,现场展示擀面技艺。她们挥舞着擀面杖,在双手不断揉搓中,一张张薄厚均匀的面饼、一条条修长柔韧的手工面条就如变魔术般呈现出来。
张玉萍正在制作民勤手工碱面 吴永隆 摄
每天十余张直径超过1米的面饼姐妹俩轮番作业,互换着工作台,擀面、切面、煮面、捞面,娴熟动作中,一碗碗劲道的手擀面出锅,调制上卤汤,淋上辣子油、香醋,撒上蒜苗、葱花,再配上沙葱、虎皮辣子、香菜萝卜等精心调制小菜,一碗酸啾啾、辣酥酥的武威美食让人欲罢不能。
每天十余个小时的坚守,张玉萍和于海霞姐妹俩日均卖出200余碗手工面,月收入超2万元。
面对未来,孙宝老人说,传承美食文化,永无止境,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坚守下去。生意渐入佳境的张玉萍和于海霞姐妹俩也在努力奋斗中,找到了准确的人生定位——用心做好一碗面,传承民勤手工碱面文化,这是她们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