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兰州中高考诊断考试 备考“锦囊”戳这里
甘肃
站内

名师解析兰州中高考诊断考试 备考“锦囊”戳这里

原标题:我市高三诊断考试开始

     名师解析语文数学试卷

4月18日,我市高三学生迎来了诊断考试。据悉,当日首先进行了语文和数学的考试。本报邀请西北师大附中名师对试卷进行解析,为考生下一步复习提供良策。

语文: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 孙爱娟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体现以下3方面的特点: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第二,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第三,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试题通过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如作文围绕“眼光”这一核心词,立足“睁眼看世界”的“魏氏眼光”,“从世界看中国”的“周氏眼光”,“站在高空俯瞰世界”的“世界眼光”三个有序素材,任务驱动则自然延伸到考生对“青年的眼光”不仅关乎到个人发展,也关乎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未来的时代思索,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从青年的角度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任务中的“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将自己的感悟、思考与个人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未来结合起来,对“青年的眼光”进行有层次的思考。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语文试题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中的内容,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体会历史上推行有关民族政策、抚边政策中对中华团结的重要性;名篇名句默写中,《庄子·逍遥游》中“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体现了鼠目寸光者的狭隘,启发学生怀抱大鹏图南的志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体现了“民心日去”的忧思,激荡着收复河山的壮烈情怀;《孟子·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则体现了“生命诚可贵,大义价更高”的价值追求。这些试题在考生作答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在引导美育、体育、音乐教育方面,精心设计,富有匠心。如现代文阅读所选《“走向日常生活美学”——社交短视频的时代审美》一文,讨论在机械复制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大众借助短视频这一新媒介将审美对象拓展到生活各个领域,由此显示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特征。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试题重视对体育素材的选取,如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立足“自由式滑雪”,说明了“自由式滑雪”的动作要领与滑雪场着陆点的坡度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影响,说明体育训练与成功的关系,使考生从中受到启发,引导学生体会到正确的方法与优秀的结果的必然联系。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试题结构与2021年全国乙卷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在大考前保持稳定的心态,增强备考自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试题难度保持平稳,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平实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即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融入时代的材料入题,如实用类文本选取围绕“新型城镇化”关键词的材料,让考生有时代认同感,对在这个大时代中,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措施、目标有所了解,并通过“材料三”,让学生感受到“奉献家乡”“振兴乡村”的青年使命和事业前景,实现情感价值引领。平和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的要求上。如现代文阅读《如果大雪封门》(节选)中,第8题设问“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第9题设问“小说中的‘鸽子与大雪’在情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此设题,将答题要求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考生,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感觉亲近平和。

数学:试卷一半以上的题目都属于常规的基础题型

西北师大附中数学备课组组长、高级教师:张丽娇

试卷整体考查知识点分布广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全面的数学知识,做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又兼顾知识的整体结构。选填题,主要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合理控制了试题难度。解答题难度逐渐增大,难度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由易到难,入口容易,每一个大题也是按照这样的梯度设计,这样可以体现更好的区分度。从方法上,重点考查通性通法,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一格,达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双重考查。试卷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试卷一半以上的题目都属于常规的基础题型,考查高中数学主干知识,但题目更加灵活,如第9题考差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0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生根据题干中的等量关系,结合圆锥曲线定义及经典不等式求得结果,考生要清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第17题设计结构不良题目,要求学生补充缺失的条件,适度开放,体现了学生灵活多样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第18题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文科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分析整理,作出列联表,进而得出结论;理科要求考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频率估计概率、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第19题立体几何模块主要是处理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本质上就是各种转化。解答题文科以长度为核心展开,核心解题思路是作高,理科以角度为核心展开,核心解题思路是建系。第20题考查了面积问题,属于常规题型,利用题干图形的几何性质和特征,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以掌握处理代数式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运算量。第21题导数压轴题,对已知条件的转化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考查重点构造函数、参变分离,理科第3小问有难度,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

选考模块考查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是常规提醒,吃透坐标和参数的几何意义,练熟坐标和参数的代数运算,加强消参能力。不等式选讲部分考查绝对值不等式和经典不等式,重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亚斐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

奔流新闻:关注中考丨语文、物理、化学如何备考,奔流新闻邀请兰州一线教师来支招

2022年兰州市初三诊断考试(“一诊”)4月18日结束了语文、物理、化学科目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奔流新闻邀请一线教师对试题进行点评分析,并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复习提出备考建议。

语文

兰州八十二中 关小英

【试题分析】

试题在题量、题型、模块等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很多令人欣慰和值得深思的新变化。深入研究试题之后不难发现,本次试题紧扣当下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双减”,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双减”主题得到强化。在全套试题中,无论是从观念引导上,还是试题侧重上,都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看,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学习语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语文学习。本次“一诊”语文试题的作文,从讨论“教材全解”的使用出发,引出了“教辅资料”的科学使用的话题,既可以看出本次试题对“双减”的重视,也可以体会到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动向。

2.更加关注学生发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二),从思维发展出发,关注到人的发展,将“天赋论”“结果论”与人的生存发展等多种材料融合在一起,命题独具匠心,也能很好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更有助于引导形成正确的成才、发展观。关注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试题中引导学生形成抗挫、抗压,积极阳光,拼搏向上的健全心理,很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语文试题一个重要导向,在这次试卷中依然得到强化,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试题中“基础·运用” 部分的“春节”主题活动,从不同侧面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又包罗万象,符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育人导向。

【备考建议】

1.要在“双减”背景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科学安排备考工作。既要科学设计“教”和“学”的工作,又要关注可能出现的相关题型以及知识点。

2.站在培养人的角度备战中考。试题会更加灵活,侧重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在备考中要加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重视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要学生注重对材料信息的思辨、整合,尤其是要有自我的见解主张。

4.课外阅读仍将是考试的重难点,特别是课外古诗文的考查,更会偏重内容的分析。古诗文复习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方法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或写法有关联的浅显的课外古诗文读一读、练一练,以强化理解运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5.作文虽有形式的要求,但有选择余地,要让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训练时依然要注重内容的广度、深度、厚度,一定要有充满正能量的比较深刻的观点。

物理

兰州八十二中 高国龙

【试题分析】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难题,偏题,怪题。从考查知识点来看,覆盖全面,涉及八、九年级物理课本中全部内容,从分值分布来看,初二部分约38分,初三部分约43分,力学部分约25分,电学部分约34分。力学和电学是每年中考考查的两大板块,提醒考生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要加以重点关注。试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如第1题考查兰州特色美食软儿梨相关知识,第5题结合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考查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第25题结合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黄河母亲,考查了学生力学相关内容。

2.整体计算量有所下降,计算题和填空题偏向基础,作图题也要求学生要格外注意细节。实验题主要考查初三的能量,电和磁的相关实验,也体现出了能量以及电磁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的重要位置。

3.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如第1题,考查到了化学学科中的物理变化,将各学科进行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备考建议】

1.回归课本,加强基础概念理解。中考试题的呈现是以《课程标准》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建议学生在复习阶段,要回归课本,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基础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对课本上的习题、图像、实验等素材要进一步的透析和理解,明确了解其出现的目的,提高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考查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考查是每年中考试题中的重点内容,实验题目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探究题突出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处理数据,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关注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学以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重视身边存在的物理现象,用知识去破解它,并要加强学科融合,注重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化学

兰州八十二中 魏麦红

【试题分析】

此次考试与2021年兰州市中考试题在题型方面保持一致,题量有所改变,选择题从15道题20分变为12道题18分,总题量由22道题变为19道题。在新中考政策的指导下试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具体有以下特点:

1.试题既体现“双减”政策,也依据课程标准,难易程度设置合理。

2.试题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注重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如第18题以碳酸氢钠药片治疗胃酸过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碳酸氢钠药片的成分、性质及含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

3.试题体现了化学学科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帮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如第8题的“省油灯”,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考查了燃烧和金属的部分知识;再如第15题以侯氏制碱法的贡献为背景,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用途及溶解度知识。

4.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第1题和第13题都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背景,考查了材料、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能源等知识点。

【备考建议】

1.复习切忌盲目,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分析学情来制定计划,将知识点构建成网络图,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以“存在形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取”为主线索,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习。

2.重视教材原型,突破实验创新。实验复习应紧扣教材找原型。中考命题形式多样,多体现创新,但都是源于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标准的。复习时应重视教材,遇到创新实验引导学生在课本寻找原型,找出原型实验和改进实验的区别,分析改进的优点,寻找其他的创新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化学试题的育人性体现在学以致用,社会很多的热点问题都与化学有关,如“碳达峰”“碳中和”问题,一些科技发明或新材料的出现等。

4.强化审题能力,进行信息加工。复习中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进行简单加工信息的能力。现在部分试题已突破传统考查方式,多以图表等形式给学生信息,复习中学生应巩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从所给信息中获得学科相关知识,并进行简单加工用来解决问题。

5.“双减”政策引领,精挑细选典例。在“双减”政策的形式下,复习要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复习中的例题和练习都需要老师精挑细选,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题目。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武永明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