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 “张掖”一名源自何处?
甘肃
甘肃 > 人文 > 史话 > 正文
站内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 “张掖”一名源自何处?

原标题:张掖地名探源

张掖,意为“张国臂掖”,其名称是在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确立起来的。然而,学者研究认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河西走廊的这四座著名的历史名城,地名来源都不是纯汉语名称,除酒泉是汉语义译词外,武威、张掖、敦煌都是汉语音译词,同时被赋予了汉语新词义。我们探索地名起源,要了解这里的民族变迁和过往的政治发展史,特别是行政区划政权的设立史。要搞清楚张掖一名的来源,首先要廓清张掖郡设置的时间和地点。

据《汉书·武帝纪》的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实之。”《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由此可知,张掖郡的设置时间是清楚的,和敦煌郡同时设置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这在史学上没有争议。

但是,张掖郡的郡治地方和地名来源却争议颇多。据《张掖史话》说:“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王朝对残留河西的匈奴穷追不舍,又派大将赵破奴率万骑从令居出发,对匈奴进行了最后扫荡,彻底消除了河西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在疆域扩大,移民骤增的情况下,于是年在酒泉郡空旷的东部,也就是今武威市,设立了张掖郡,郡治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的张掖县(今凉州区东南60公里处的张义堡)。辖域为东到黄河,西至焉支山。”此说漏洞不少,一是郡治所在地介绍不全面,二是辖区表述不准确,三是张掖县的设置时间上依据不足。

据学者研究,先有张掖县后有张掖郡,张掖郡设立时郡治就在张掖县,郡名也得自张掖县。在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朝为安置小月氏(称义从胡)降众,设置了张掖属国,属国都尉治所在张掖县。这样,张掖郡治就移至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城区)。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设置金城郡的同时,对河西中部的酒泉、张掖、武威三郡进行了辖区调整。酒泉郡治由觻得县城(今张掖市甘州区黑水国古城),移驻禄福县城(今酒泉市肃州城区);张掖郡治由姑臧县城,移驻觻得县城;武威郡治由武威县城(今武威市民勤县东北连古城),移驻姑臧县城。从张掖属国划出令居、枝阳两县,归金城郡管辖。从近年出土的敦煌、居延和武威汉简研究认为,张掖属国是其所“主蛮夷降者”,使之“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职能主要是管理以小月氏为主的民族事务,最初时地域东到金城郡的枝阳(黄河西),西至居延,管理区域多与张掖郡重合,但范围比张掖郡还要广大。后来,张掖属国都尉治所移至民乐县永固镇的单于王城,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祁连山东端和黑水流域。同时,张掖县的设置不仅要早于张掖郡,还要早于武威郡的设置时间。但是,不太可能是《张掖史话》中所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的张掖县”。此说实在缺乏依据。就目前来说,张掖县设置的准确时间尚无定论。

那么,张掖地名源自何处?其最初的含义如何呢?

据《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注释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故曰张掖”。笔者以为,此解应该是汉朝设置张掖郡后,史学家对其所发挥的军事政治作用的理解,对地名张掖这个民族音译词的汉语词义新解。如果张掖就是“张国臂掖”,那最早也指的是张掖县,而不是张掖郡。有学者考证,“张掖”这个名词的诞生不是出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经典,是古已有之的地名。匈奴休屠王来到之前,谷水上下游是猪野人(古羌人)居住之所,汉代人“猪野”也译为“涿邪”,原来猪野王的治所译为“张掖”,张掖与猪野、涿邪古音相近。“张掖”应该是“猪野”(潴野)的音译词。“潴野”,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雍州:“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在“居延汉简”中,有“张义县”和“张掖县”的记载。“张掖”“张义”汉朝人经常互用互通,可见“张掖”二字最初的确是个音译词。也有人认为,匈奴人占据之前,潴野泽(在民勤县东北)是乌孙和月氏人的驻牧地。因此,“潴野”泽也可能是月氏语,是汉语音义合译词,本义已不可考。汉语中“潴”是水聚之地。《说文解字》:“野,郊外也”。潴野其义应该是指“大湖”,或者是“天赐之水”。

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笔者认为,从古张掖县曾经是匈奴人的驻牧营地来推测,张掖是匈奴语的可能性更大。2006年4月,张义镇河湾村出土了一件匈奴人的青铜鍑。其器型庞大,足够煮一头牛。专家认为,这应该是贵族使用的,年代当在战国晚期到汉初期。同时,这一带还有许多古城和墓葬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汉代及以前时期的文物。这些可以证明,张义镇曾经是匈奴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匈奴统治时期有一定的中心地位。那么,如果张掖是匈奴语译音词,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匈奴人对祁连山的信仰习惯,笔者发现,《汉书·匈奴传》有载:“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张掖”或“张义”的发音更像是“撑犁”的变音。我们知道,匈奴语有土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几种语言成分组成,消失了的匈奴语中的一些语言,也被这几个语种保留了下来。“匈奴谓天为撑犁”,“撑犁”其实就是蒙古语“腾格里”,即长生天的意思。这更加切合匈奴人中另外一个语词,称“天”为“祁连”。“祁连”和“撑犁”,或许本就是一个词,只是匈奴人不同方言的差异。“祁连山”是天山,祁连山中的张义山同样是天山。自然,“张掖”也就“天”的意思。这个推测可能更加符合“张掖”一词来源本义的历史真相。

(嘉峪关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