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丝路文明的光 “五凉文化”原来如此滚烫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凤鸣】丝路文明的光 “五凉文化”原来如此滚烫

文/杨文远

近日,“五凉文化”论坛作为“一会一节”分论坛在敦煌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纵论五凉文化内涵,梳理河西走廊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以推动甘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五凉文化”论坛在敦煌举行 杨艺锴 摄

“五凉文化”论坛在敦煌举行 杨艺锴 摄

武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姑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

自张骞凿空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路古道上激荡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贯穿武威,造就了“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要地和商埠重镇。

三国时期,魏文帝因武威地处西部寒凉之地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自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

西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

有着中国石窟鼻祖之誉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即修筑于沮渠蒙逊统治下的北凉时期。

武威天梯山石窟景观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武威天梯山石窟景观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显然,这五个地方割据政权正是五凉文化的源头活水。

所谓五凉文化,就是指五凉时期融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与河西地方文化于一体,发端或保存于河西地区,并经由后秦、北魏等政权重新输入中原地区,直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曾论述过五凉文化,并首次提出“河西文化”这一概念。

2020年9月,在武威举办的“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学术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教授刘进宝作了《“五凉文化”孕育下的敦煌学》的主旨演讲,刘进宝指出,敦煌文化是在河西尤其是五凉文化基础上,吸收了东西不同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五凉历史文化是敦煌学产生的基础,正是在五凉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敦煌石窟艺术。

众所周知,敦煌文化是当今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核心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而五凉文化则是汉唐河西文化区的核心,可以说,五凉政权为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那么,五凉文化为何能在当时如此兴盛?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一、河西走廊经济圈的形成

五凉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中原人口大量迁徙河西,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力,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五凉统治者注重民生,发展经济,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区域开发,发展屯田,广田积谷,开发牧场,增加畜牧业生产,一系列举措,推动河西经济区内部结构及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制盐、冶铁、铸铜等传统官营工业部门产品丰富,冶铁业在河西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及丝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武威、敦煌等河西重要的经济城镇和陆上商埠日益繁华。

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融合

河西走廊水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极为发达。五凉时期,随着草原民族不断移驻河西,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五凉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粮食单产达到了与中原地区持平的水准。小农经济和地主庄园经济同时获得极大发展,使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牢固。

三、丝路贸易与异域文化的传入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粟特人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西域文化逐步传入河西地区,西域商品大量流入河西。在当时,姑臧城(武威)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交汇地,给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带来了众多发展的机会,同时贸易活动的频繁也给姑臧城以及中原带来了异域特产,促进了东西方交流。特别是魏晋时期,来自西域的文明与输入河西走廊的中原历史文明相融汇,形成丰富的文化沉淀,构成五凉文化的雄厚基础。

四、五凉统治者鼓励文化发展

河西地区自前凉张轨始,就将兴学重教作为立国之本,开始振兴文化教育。此后,无论是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普遍敦崇儒学、兴办学校、优礼士人、倡导私学,从而使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生存延续,出现了文化学术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在“五凉文化”论坛上做《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演讲 杨艺锴 摄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在“五凉文化”论坛上做《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演讲 杨艺锴 摄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研究认为,重视儒学教育、儒学风气转盛的结果必然是地域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五凉时期,儒释道三种思想在河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汇,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儒学尤其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表示,凉州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汉晋以来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以印度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多种外来文化在这里与中华文化不断地交汇、融合,孕育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河西地区文化,即凉州文化。五凉文化也罢,敦煌文化也罢,都是凉州文化的一部分。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贾小军说,五凉政权保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守卫西部边疆,并继承汉代以来的对外开放精神,发扬光大佛教并继续东传,因而在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强调,要想更好地弘扬五凉文化,需要综合运用多元史料来研求五凉史,将五凉史研究推向一个新境界,从而全新地展现五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应该说,陈寅恪对河西文化的提出,为五凉文化的定位,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曹道衡先生在《文史》杂志发表的《十六国文学家考略一文》,则引发了人们对五凉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引起甘肃省社科院的重视,五凉文化一词就是由甘肃省社科院首先提出的。2017年,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五凉文化的研究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五凉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是凉州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代表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传承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保存了中原文化典籍,继承了儒学文化传统,另外,五凉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汉文化修养,推动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同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隋唐盛世及后世及其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