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以“弘扬五凉文化 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的“五凉”文化论坛在敦煌隆重举行。
省政协副主席王锐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王伟利,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赵江林,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效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吕兴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出席论坛开幕式。
市委书记柳鹏主持论坛开幕式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国斌,副市长费生云出席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王锐在致辞中说,举办“五凉”文化论坛,是全方位展示甘肃形象的一场文化盛宴。五凉文化是河西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融合、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和“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为甘肃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五凉”文化论坛,对于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精髓,彰显丝路文化的厚重灿烂和包容并蓄,讲述丝绸之路精彩故事,打响做亮“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形象品牌,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民心基础。
王灵桂在致辞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殿堂、国家智库航母,拥有3家国家级高端智库、24家院级专业化智库。近年来,为推动五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向武威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在推动凉州文化研究、服务武威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武威今后要把握主线,研究和弘扬五凉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认清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关键是在具有多样、包容、创新特点的五凉文化中寻找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要探讨五凉文化在古丝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服务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继续坚持目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对话,努力将五凉文化打造成像敦煌文化一样的、国际知名的文明标志和文明符号,让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显学。
柳鹏说,武威是一个既有足够历史长度,又有足够文化厚度的城市。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特别是五凉时期,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推动了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繁荣和各民族交流融合,对隋唐及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社科院的有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威市设立了凉州文化研究院等一批文化研究机构,成功举办了四届凉州文化论坛和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话说五凉》《五凉名儒》等一批文化研究著作,恢复了李铭汉等一批名人故居,实施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五凉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使武威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达到新的学术高度,武威历史文化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得到全面提升。今年,省委、省政府把“五凉”文化论坛列入第五届敦煌文博会重要活动,与中国社科院在主会场敦煌联办,对于推动五凉文化传承、发展,助推武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河西学院、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武威市部分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戴卫红、冯培红、尚永琪、姚潇鸫、李并成、徐兆寿、张元林、贾小军分别作了题为《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五凉史料挖掘与未来研究展望——兼谈“五凉学”的基础构筑》《良马培育与北朝诸王的崛起》《试述魏晋隋唐间河西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与颜料贸易》《“五凉”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新考》《五凉经验对中国边疆治理的启示》《从凉州词与敦煌舞看凉州文化的两种张力》《五凉政权与中国不间断的文明史》的主旨演讲。
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凤凰网、光明日报社、科技日报、中新社、法治日报社、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社、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省广电总台交通广播、甘肃新媒体集团、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等媒体记者参加论坛。
全媒体记者 杨晓东 甘曜毓
(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