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题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 。唐朝的诗人们,大都到过凉州或西域,他们壮怀激烈,大气磅礴,奋进向上。写过凉州和到过凉州的唐朝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王翰、王建、李白、李益、杜甫、杜牧、元稹、白居易、张籍、韦应物、薛逢、郭震等。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和诗坛最光辉的形象。他们为边塞诗的崛起和凉州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美好的时刻,现将十年前写的文稿插图奉献给大家。感谢大家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对我所发的内容的关注。祝愿新年快乐!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祝愿世界和平,国运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从《凉州行》看吐蕃时期的凉州

——读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在唐代异彩纷呈的边塞诗中有许多与凉州有关的优秀作品,而王建的《凉州行》独具魅力,是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赞美凉州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的佳作,使我们领略到凉州斑斓多彩的历史风貌,给人以新鲜独特的美的享受。

(唐代诗人王健)

(唐代诗人王健)

凉 州 行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旗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诗中前三句,描写了唐王朝昏庸腐败,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凉州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边疆设防等情况,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描写凉州周围戈壁相连,黄沙漫漫的自然环境,由于战争的原因,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暂时关闭,商旅不通,行人稀少。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说明了当时凉州的边头州县以及整个河西走廊都由吐蕃人把守,昔日防御胡人的城堡再也没有用了。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旗发西京。”唐王朝由于腐败无能,凉州“万里人家”带着战争的创伤和和平的祈盼被迫归属了吐蕃。即使“年年旌旗发西京”也没有什么用了。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后四句,诗人表达了藏汉民族,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方面,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和睦相处的异域生活情调,展现了一幅生动逼真朝气蓬勃的边塞生活画面。

“多年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描写了战乱后的凉州,社会逐步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藏汉儿女相互通婚,语言文化交流十分融洽的景象。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从草原走来的游牧民族,他们谦虚地向本地农户学习耕种,以半农半牧、农牧兼营的方式生产生活。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牧民们不但学会了耕种庄稼,而且也学会了养蚕纺织,并在住地修了羊圈,男人早出晚归放羊,妇女养蚕纺织。放羊倌也穿上了带有彩纹的丝绸衣服,真是旧貌换新颜,脱掉毡衣穿丝绸了。昔日牧民穿的笨重的毡衣,夏天防雨,冬天防寒,既能铺又能盖,而今天已保存家里只留着备战用了。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他们养蚕织帛除了穿衣服外,进行商业贸易,还可以制作帐篷和旌旗,可见当时凉州的养蚕业是多么兴旺,经济是多么繁荣啊!

最后一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道出了诗人无奈地感叹,京城中的人不但不思收复失地,反而沉溺于凉州伎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复杂感情。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凉州汉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当时是一片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脍炙人口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宴》这样描写凉州: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岑参所咏凉州胡人泛指西北藩胡各族人士,当时移居凉州的已达十万之众,可见藏汉民族大幅度交往已是很平凡的。有诗句为证,“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能解胡琴”。

唐代凉州的畜牧业、养蚕纺织业依然兴旺发达,文化昌盛,商贾云涌,经贸繁荣,呈现出一派“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荣景象。吐蕃时期依然保持了这种局面。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凉州是在晚唐时被吐蕃占领,那时正是吐蕃法王赤松德赞、牟尼赞普、赛那累、热巴巾先后当政时期,也是吐蕃最强盛时期。当时,在凉州境内的吐蕃驻军和迁来的部落上层人数甚多。随着吐蕃人的迁入,藏族文化在凉州未曾中断发展繁荣,藏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唐朝和吐蕃建立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进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弘化公主在凉州和吐谷浑和亲也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乐章。吐蕃占据凉州近百年,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西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凉州古代最繁荣的时期。王建的《凉州行》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剪影。

(历史文化名城凉州)

(历史文化名城凉州)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

五代时期,凉州是吐蕃六谷部的聚居地,并建立了凉州六谷部地方政权,其统治者先后均为吐蕃人,都由后唐、后汉等政权抚封。吐蕃统治凉州时期藏汉友好相处。《宋史•吐蕃传》记载:“凉州郭外数千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这个局面宋朝初年以后就打破了,首先是西夏占领了这个地方。西夏占领以后,丝绸之路被隔绝了。这时候凉州成了西夏的陪都,包括河西走廊,整个是西夏的重地。《西夏书事》称“凉州其地南界横山,西通西域,东距河西,土宜三种,善水草,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可以看出在西夏时凉州的畜牧业兴旺发达,佛教文化依然繁荣昌盛。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王建是唐代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他和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全唐诗存诗520余首。诗人一生宦途不得志,生活艰难,对社会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创作的许多边塞诗真实地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谴责统治者穷兵黩武,反映了人民厌战、反战的情绪,也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稳定的美好理想。《凉州行》,诗人痛惜唐王朝腐败衰落,感叹京城中达官贵族沉溺于凉州伎乐,描绘出一幅凉州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纺织文化交融的生活画面,赞美了战乱后藏汉民族亲如一家,诚信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安居乐业的和平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渴望统一、爱国爱民的强烈感情。

品读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看吐蕃时期凉州风貌

《凉州行》展现了吐蕃时期凉州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一幅繁华边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凉州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