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陇上趣方言】
异彩纷呈的甘肃方言口音
兰州中山桥
天水伏羲庙
武威城标马踏飞燕
临夏河州牡丹
文/雒鹏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音”,就是各地方言的口音。
甘肃省地域广阔,经度纬度大,形成了很多方言分支。甘肃方言的口音也异彩纷呈,有陇中口音、陇东口音、兰州口音、河西口音、河州口音等;陇上方言不仅各地有自己的口音,每个地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固定词组,更有很多差别性的语法形式。
让我们在陇上各地异彩纷呈的趣味方言桥段里,品品自己的家乡味吧!
陇西口音
陇西话:甲问:“久今建的庄农阿门个?”
乙回答:“比满建好。”
普通话:甲问:“你们今年的庄稼怎么样?” 乙回答:“比往年好。”
陇西话:甲问:“几至几千几组色着来,莫见几底丝间长老。”
乙回答:“思硕莫组,捣揪沟子着来。”
普通话:甲问说:“你这几天干什么来着,有些日子没见了。”乙回答说:“什么事也没干,忙农活儿着呢。”(“捣揪沟子”就是用鞭子打牛屁股,赶牛劳作,意指干农活儿。)
陇西口音的最大特征是把普通话里的“捏、牛、年、宁、娘”等字读为j声母,如“几”就是“你”,“满建”就是“满年”,“揪沟子”就是“牛沟子”。
兰州口音
兰州话:“端着一杯飞,拿着一本副,躺倒副底哈,喝着飞看着副,你佛浮浮不浮浮。”
普通话:端着一杯水,拿着一本书,躺到树底下,喝着水看着书,你说舒服不舒服。
在外地人看来,兰州话最明显的特征是普通话中sh声母拼u或者拼以u开头的韵母的字,都读f声母,如“水”(shui)读如普通话的“飞”(fei),“书、树”(shu)读如普通话的“副”(fu),“说”(shuo)读如普通话的“佛”(fo),“舒服”(shufu)读如普通话的“浮浮”(fufu)。
天水口音
天水话:“以前有西份真带很带爱放周我年前头,我硬四摸当四情,小扑地珍惜。等周摸带带时候,才后悔地受扑处。宰世上最痛苦带事啊,就四宰了。要四老天爷能叫我再来西次地话,我西定要给外该米子社:‘我真过带爱你地很’,要四非要加上该期限,我希望四……西万年!”
普通话:“以前,有一份很真的爱,放在我的眼前头,我硬是没当一回事情,晓不得珍惜。等着没有了的时候,才后悔的受不住。这世上最痛苦的事啊,就是这了。要是老天爷能让我再来一次的话,我一定要给那个女子说:‘我真格的爱你的很’,要是非要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天水秦州区的话里,“一”与普通话的“西”字音近,“的、得”与普通话的“带”音近,助词“着”音近普通话的“周”,“不”音近普通话的“扑”,指示代词“这”用“宰”的音,判断词“是”的音同普通话的“四”,“个”的音近普通话的“该”,这些读音现象是有比较明显特点的表现。
会宁口音
会宁话:一只老鼠酒喝多了,用一口地道的会宁话对猫说:“今个饿秋卧着周达达,本事大了把饿斗过一指头。齁看饿个子岁,再点黄饿把你狗吃得一砖头组成然然子来!”
普通话:一只喝醉了酒的老鼠对猫说:“今儿我就卧这里了,你有本事的话就动我一指头。不要看我的个子小,你要再不注意,来回骚扰,小心我把你这个狗东西一砖头做成(砸成)肉酱的!”
会宁及其周边的南部和西部的甘肃方言中,表达“不要”的意思的说法很特别。会宁说“齁”,天水说“或”。说“齁”“或”都是“休”字的音变,“齁看”就是“休看”。普通话中一些b、d、g、j、zh、z声母的字,会宁话是相应的p、t、k、q、ch、c声母,比如“就”字的音就像普通话“秋”字的音。“我”在会宁话里是“ng”声母,就像普通话中“饿”的音。这些就是会宁口音的一些显著特点。
武威口音
武威方言:“桑天(tiang)不吃桑月米邦面(miang),心里刚焦刚焦底。”
普通话:“三天不吃山药米拌面,心里干焦干焦的。”意思是说,三天不吃洋芋米拌面这种食物,就会觉得心里干焦干焦的不舒服。
同普通话相比,武威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较大,声母系统中z组声母与zh声母有混读的情况,韵母系统中有前后鼻韵母不分的现象等差别。例如武威口音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普通话里前鼻音an en in un 发成后鼻音ang eng ing ong。比如把“山药”(土豆)说成“桑月”,把“吃饭fan”说成“吃放fang”;把“分fen手”说成“风feng手”; “声音yin”说成“声英ying”;“结婚”hun说成“结烘hong”。
临夏口音
“阿藏底娃们一个一个底不求带几了,阿门谦虚些底哈不知道?想当年,我们中学泥底时候,石头拉黠(音ha)倯哈打过,阿藏大学都毕业了……呵呵,娃们,好好底学啊,阿藏包好好底学,以后后悔哈是来不及了!”
这是一位在临夏市区念过中学且在外地读过大学的临夏人,用临夏口音对在读中学生用过来人的口气说的一段话:“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一个的变的不求上进了,怎么不知道谦虚一点儿呢?想当年,我们在中学里念书的时候,用石头打过坏蛋,现在也大学都毕业了……呵呵,孩子们,好好地学习啊,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啦!”
临夏话最大的特点是表示疑问用“阿”字起头,如“阿门”“阿里”。该方言中,放在动作后面表示事物的名词都放在动作词的前面,并且还要加一个“哈”字,说到可爱的事物或小东西要习惯性在前面加一个“尕”字。(甘肃日报)
相关新闻:【陇上趣方言】
静宁方言里的画面感
静宁特产苹果
文/吕润霞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自古为关陇咽喉,素有“陇口要地”之称。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区域划分,静宁方言属中原官话陇中片,从甘肃方言内部来看,属渭河流域小片,使用人数几十万。
除语音、语法方面独具特点外,静宁方言词汇丰富多彩,生动传神,有很多有趣的词语,即使第一次听到,也很容易一下子明白它的意思,因其很有画面感,形象性特色鲜明,好多词汇内涵在运用时会活脱脱地把画面感呈现于眼前。
两音节词汇
如形容人与人关系和谐融洽,像楔子一样能恰到好处的固定位置,就叫“铆窍”;打算要干某事,犹如将要上路,就叫“撩程”;某人对某事心里不平衡,跌跌绊绊地要争个公平,就叫“吃咬”;通通展展地放开手脚干事,就叫“扯展”;两个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就叫“连手”;一些事本来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努力也是白搭,却还要力不从心地去做,就叫“挣奔”;若有人家嫁女,亲友乡邻前来贺喜,帮衬着主家给出嫁的女儿往箱子里填陪嫁品,故所行的人情或所送的礼物,就叫“填箱”。
三音节词汇
如评价一个人做事或待人接物畏手畏脚、缩头缩脑没出息,就叫“窝里老”或“撕不展”;形容一个人某事做得漂亮或某方面出彩,就叫“漾叶子”;描述一个人不好意思,难为情,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叫“难打整”;描述两个人脾性不投,关系不合,不亲近,就叫“搁不匝”;指人不按常规办事,犹如旁逸斜出,就叫“胡生枝”;说话啰里啰嗦,唠唠叨叨,就叫“念碎米”;描述一个人胃口大,很能吃,直接就叫“锅净饱”。
四音节词汇
如形容一个人做事或学习落后,跟不上进度和需要,就像炒菜时勾芡太稀没法使汁子变稠,就叫“连不住芡”; 笑话一个人废话多,就叫“浆凉泼水”; 逗逗这个,逗逗那个,形容一个人无聊,就叫“撂猫逗狗”;说明一个人说话不靠谱,爱吹牛皮,就叫“胡吹冒撂”;形容过日子打得紧,舍不得吃穿用度,就叫“抠抠掐掐”;在一旁看着别人做事不放心、不放手,总要介入和掺和,就叫“把抓手按”;无组织无纪律,遇事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就叫“花雀乱飞”。
多音节词汇
好多闲散人聚集在一起,天上地下的海侃神聊或闲言碎语,将这类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叫“牙茬骨台台”;农村里念不成书,在地里种庄稼的后生,就叫“打牛后半截子”;亲近的人或下属做了拆台、让自己在别人面前难堪或抬不起头的事,觉得很掣肘,就叫“脖子底下支砖”;乌七八糟,不登大雅之堂或上不了台面的人或事,就叫“鸡骨头马杂碎”;讥讽那些高高在上,轻易不肯放下架子又牛皮哄哄的人,就叫“城墙上的鸟儿”,为啥?因为城墙上的鸟儿虽然自身也只是小小的鸟儿,但因为站得高,市井事见得多,别人又轻易奈何不了它,因此就比其他的鸟儿自感优越,故而显得尾大不掉;做了不该做的事,既有实质性的损失,又让人很失面子,像雨雪天摔了一屁股,就叫“连蹾沟子带伤脸”;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就叫“八撂皮子撂不到”,“撂皮子”是早年间静宁人吓唬糜谷地里偷食的麻雀时自制的一种具有弹弓性质但可以投射很远的武器,一条有三叉头的长木条,三叉顶端是弹弓头,弹弓上有一截软皮条,皮条上缠一颗石子或土坷垃,皮条下端接着一根细长的绳子,赶雀人站在糜谷地畔,“啪”的一声一撂皮子甩出去,石子撂得老远,攀在糜谷穗子上吃得正欢的麻雀,呼啦啦一下子惊得魂飞魄散。甩一撂皮子这么远,要是甩八撂皮子的话,该有多远呢?所以,“八撂皮子撂不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度量是那种很淡远的亲戚关系了。
方言是最生动的群众语言。诸如以上活泼形象,画面感极强的静宁方言词汇,不胜枚举,好多方言脱口而出,即便从来没听过的外地人也能立马“望文生义”。我有一朋友,曾去北京出差,饭局上刚开始用静宁方言与人交谈,说了半晌,担心京城的人听不懂,又改用普通话。无奈这位朋友对普通话的语音掌握相当蹩脚,一门心思刻意地咬字音,却顾此失彼,一时半会遣词造句又大脑真空,着实费劲。京城人士见他满头大汗急不择言,就笑着说:还是讲你的静宁方言吧,比你的普通话容易理解,也蛮有意思的。我的朋友这才如释重负,一下子又回到游刃有余的状态,那惟妙惟肖的静宁方言,时不时惹得同处北方方言区的京城朋友们哈哈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