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平 图/杨艺锴
“虽然中间经历了无数波折,但我在唱戏的过程中,从未动摇过,也从未放弃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民勤曲子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不要失传。”即使年近八旬,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民勤曲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彭保瑞仍难掩对曲子戏的喜爱。
民勤曲子戏班社成员与凤凰网甘肃频道主持人合影 杨艺锴 摄
悠扬的小曲、欢快的步子,板胡、三弦、二胡、扬琴、低胡、板鼓、牙子、梆子、锣等器乐和鸣。临近年关,唱、念、做、舞,唱的唱、拉的拉、弹的弹,一人演唱,数人帮腔,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的民勤曲子戏传习所异常热闹。
“民勤曲子戏班社通常由十五六个人组成,少则有七八个人。民勤曲子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一般分列舞台两侧。演职人员年龄小的20多岁,老的有年逾八旬的。”民勤县文化馆馆长樊泽民说。
民勤县苏武镇西湖村曲子戏表演现场器乐和鸣 杨艺锴 摄
樊泽民介绍,民勤曲子戏与本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影响着本地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民俗风情。因此,剧目内容多以惩恶扬善、规劝孝道为主。
“民勤曲子戏风格独特,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樊泽民这样介绍。
民勤曲子戏《下四川》表演现场 杨艺锴 摄
头戴毡帽,身着斜襟彩服,下穿彩裤,腰系布带……在强烈的色彩冲击和独特的唱腔与曲风之下,民勤曲子戏赫然立于中国地方戏曲之列。而作为人文情感和文化传递的纽带,民勤曲子戏无疑承担着地方非遗和西部戏曲的传承重任。
“记得1956年我14岁时,第一次在学校表演《张连卖布》,在剧中扮演老旦王妈,饭都不想吃,终于登台表演了,虽然没有获奖,但是我非常高兴,我觉得很成功。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喜欢曲子戏。”彭保瑞说。
武威市民勤县民勤曲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彭保瑞(左)为旦角王静演示曲子戏碎步、蹉步等表演技巧 杨艺锴 摄
除了老旦角色的扮演,丑旦与丑生等角色彭保瑞也是信手拈来。在师父王兴多的指导下,彭保瑞还成功出演了《大保媒》《小姑贤》《顶砖》《闹书馆》《二瓜子吆车》《下四川》《小放牛》等十多种民勤曲子戏剧目。
与别人不同,彭保瑞主要扮演旦角。“我最拿手的作品就是《大保媒》和《小姑贤》中的老旦。”唱腔字正腔圆、道白诙谐风趣、动作滑稽自然,彭保瑞传承着民勤曲子戏特色,代表着地方艺术风味。
街头巷尾、庄户院落都是曲子戏的舞台 民勤县文化馆供图
民勤曲子戏的唱腔由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调、四曲调等八种,“腔”有硬、软音之分,有紧腔、慢腔等十二种,俗称“八调十二腔”。
民勤曲子戏生角多有鹅毛扇,旦角多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唱词道白用民勤方言,深受群众喜爱。每至节庆,民勤便要唱戏庆贺,尤其是春节,听曲看戏更成为群众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文化活动。
民勤曲子戏演员正在化妆 杨艺锴 摄
“我唱了60多年,因为特别钟爱,所以就学习、发扬、传承下一代,带了十几个徒弟,他们都在省市县的不同活动中获了奖。”彭保瑞表示,民勤曲子戏成功入列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愿意学习的人更多了,能够在曲子戏传习所教授爱戏的人,这对他来说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