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我在武威见到中国最原始的文学文本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法国汉学家:我在武威见到中国最原始的文学文本

文/杨文远

2019年6月,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宝卷传习所在武威市凉州区灯山村挂牌成立,这项独具凉州特色的中华文化瑰宝终于有了得以传习和更好发展的空间。

凉州宝卷第四代传承人赵旭峰、李卫善显得尤为激动。他们清楚记得,从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到拥有固定活动场所和表演平台,过去了13年,距离法国汉学家偶遇宝卷念唱、回国发文称“见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最纯粹的文学文本”,过去了21年。

李卫善现年58岁,他的父亲李作柄是河西宝卷(武威卷)国家级传承人。李卫善从小耳濡目染,醉心于学唱宝卷,高中毕业后即正式传唱。

现年56岁的赵旭峰和李卫善是发小,小时候即迷上宝卷,并拜师李作柄学唱。

凉州宝卷第四代传承人李卫善(左三)、赵旭峰(左四)在凉州宝卷传习所演唱宝卷 杨艺锴 摄

凉州宝卷第四代传承人李卫善(左三)、赵旭峰(左四)在凉州宝卷传习所演唱宝卷 杨艺锴 摄

不过,真正让赵旭峰对凉州宝卷有全新认识,则要从上世纪末的一场偶遇说起。

那是1998年,一位法国汉学家到天梯山石窟旅游,无意中听到赵旭峰正在念唱宝卷,便饶有兴趣地和赵旭峰交流了起来。这位汉学家回国后,在法国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我在中国甘肃武威一个偏远的农村,见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最纯粹的文学文本。”

赵旭峰得知后很受震动,也正因为这句话,才使赵旭峰真正认识到了凉州宝卷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那以后,赵旭峰便开始自发集资演唱、抄写凉州宝卷,吸收演唱会员,以传承这项民俗文化。

2002年,赵旭峰、李卫善和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天梯山民间宝卷演唱会,积极宣传推广,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凉州宝卷。

赵旭峰、李卫善和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在天梯山石窟演唱宝卷 赵旭峰供图

赵旭峰、李卫善和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在天梯山石窟演唱宝卷 赵旭峰供图

据了解,凉州宝卷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学。凉州宝卷综合了古代小说、戏曲、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活着的敦煌民俗文学,从其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也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凉州宝卷的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文和白话相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

宝卷中的韵文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采用了各种曲调,也加入了部分凉州民歌调,一般是“吟”或者“唱”,代表曲目有《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

白话则是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取的一种表演手法,是“讲”或者“说”。

凉州宝卷大致有四种类型: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它大量反映人民群众切实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并规劝世人讲孝道,斥恶扬善。

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以及邻近的天祝县哈溪镇、祁连乡和古浪县部分山区是凉州宝卷的重要流传地。

“凉州宝卷的脚本现存约30卷,大多为木刻板和手抄本,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一些油印本。”赵旭峰说,凉州宝卷长篇剧目主要有《包公宝卷》《二度梅宝卷》《红罗宝卷》等,篇幅较短的有《五更坐禅》《老母哭皇台》《十盏灯》等。

赵旭峰介绍凉州宝卷传习所珍存的宝卷脚本 杨文远 摄

赵旭峰介绍凉州宝卷传习所珍存的宝卷脚本 杨文远 摄

“当前,由于农村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念卷者大多是老人,随着这一人群逐渐退场,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赵旭峰表示,保护和传承凉州宝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也是文化保护工作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还是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

“2006年,凉州宝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旭峰说,随着凉州宝卷传习所的成立,应该会使凉州宝卷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自己也会不遗余力,竭诚为传承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