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凉州古塔 见证丝路“三寸不烂之舌”誓言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千年凉州古塔 见证丝路“三寸不烂之舌”誓言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西方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传播的通道。在佛教东渐的历程中,地处丝路要冲的武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武威的佛寺有很多,其中有一座是中国唯一以高僧名字命名的寺院——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寺航拍图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鸠摩罗什寺航拍图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鸠摩罗什寺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它是中国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进入内地时曾羁留过近17年的地方。

鸠摩罗什寺塔及寺院在唐时就曾大力扩建,在明永乐元年、清康熙28年有过大的修葺。

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武威城内的许多古建筑都被毁为瓦砾,唯独罗什寺塔还残存半截。1934年,时民国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

现存的鸠摩罗什舌舍利塔为八角12层,高33米,空心砖砌,塔门朝东,顶层设一小佛龛,龛内供金佛一尊。鸠摩罗什舌舍利塔虽历经1600年风雨,仍色泽如初,熠熠生辉。

鸠摩罗什舌舍利塔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鸠摩罗什舌舍利塔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2000年,鸠摩罗什寺再次立项修建。目前,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堂、客堂、念佛堂、鸠摩罗什图书馆、般若讲堂、僧房等寺院主体建筑已经修建完毕。

跨越1600多年的时光,是什么让这样一位高僧的生前身后被传唱不衰、常说常新,是因为他的坚忍、执著、博学、神秘,抑或是其他?

鸠摩罗什寺大雄宝殿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鸠摩罗什寺大雄宝殿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公元344年,鸠摩罗什出生于古代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父亲鸠摩罗炎为天竺(印度)人,母亲是龟兹王之妹。他7岁时随母亲出家,初学小乘,9岁随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跋涉,攀越帕米尔高原,渡过辛头河,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12岁改习大乘,20岁被龟兹王迎接返回国。

鸠摩罗什为人开朗,秉性坦率,善于辨析义理,独具神解。

回龟兹后,他广传大乘佛法,声名远播西域,并东传至中原。

其时,东晋十六国各路诸侯为了争夺佛教宗师而致狼烟遍地。

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坚为得到鸠摩罗什,令骁骑将军吕光进兵西域。

公元385年,吕光破龟兹,征服西域诸国,劫持鸠摩罗什至凉州(今武威)时,方知苻坚在与东晋军队进行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被部将姚苌所杀,吕光便在武威建立了后凉政权。

鸠摩罗什也随之留在凉州。

“这个时候,连军事远征真的变得很可爱。几千里路,浩浩荡荡的马队干什么去?去抢一个佛学大师,去抢一个文化大师。”2017年,余秋雨在首届凉州文化论坛上论及这件事时,曾这样说道。

多少年后,对鸠摩罗什这种“可爱”争抢,并未停止。

公元401年,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尊为国师。此后10多年时间,鸠摩罗什在长安悉心译经和说法。

鸠摩罗什一生翻译经典70余部,384卷,被尊为译经泰斗,与义净、玄奘并称为佛教三大翻译家。他翻译的佛教经、律、论皆质朴流畅,既不失原意,又保有语趣、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为佛教信徒所乐诵,至今不衰,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

相传,鸠摩罗什在圆寂前曾起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果然,身焚之后但见“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众弟子遵遗愿,遂将舌舍利奉归武威建塔供养。

关于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唐朝碑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保存完好,可为一段历史明证。

史载,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至凉州,忽见城内一座古塔顶上金光四射,恍若千佛降世。尉迟敬德于是前往鸠摩罗什舌舍利塔拜谒,并下拨饷银,修塔、立碑记之。

从龟兹到凉州,再到长安,鸠摩罗什一生的足迹紧紧地沿着丝绸之路迈开。

除了武威,“三寸不烂之舌”的神奇传说,最为风靡的就属龟兹。

克孜尔千佛洞前有鸠摩罗什雕像 杨文远 摄

克孜尔千佛洞前有鸠摩罗什雕像 杨文远 摄

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千佛洞是库车最大的石窟群,显眼位置,人们将鸠摩罗什雕像安设了石窟前的莲花台上。

可见,后人对这位高僧大德、丝绸之路文化使者是何等之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