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劫后余生的大佛与拉梢寺崖壁上的持莲菩萨
2018年11月09日 16:26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刀哥
河西走廊历来是佛教东传西归的重要通道。除了我们熟知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和广元千佛崖石窟之外,沿途还散落着许多小而美的石窟,它们在佛教艺术史上同样占据一席之地。
原标题:愿做菩萨手中那朵莲——河西走廊溯游
从成都一路向北去河西走廊石窟,高铁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第一站我们停留于广元,然后是天水、兰州、武威、张掖,火车一直行进于两座连绵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中,感觉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山顶积雪,这时候就真切体会到河西走廊这个词的准确。当年的信徒就是由蜀道北去陇西,沿着这条走廊,一路跋涉,一路朝圣。
河西走廊历来是佛教东传西归的重要通道。除了我们熟知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和广元千佛崖石窟之外,沿途还散落着许多小而美的石窟,它们在佛教艺术史上同样占据一席之地。
麦积山石窟 本文均为刀哥图
回首来时路,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天梯山石窟的大佛与拉梢寺崖壁上的持莲菩萨。
天梯山石窟——劫后余生的大佛
武威,古称凉州。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它是一曲苍凉而悠远的“凉州词”,王之焕就曾写下千古绝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佛学东渐的年代,它是高僧鸠摩罗什译经十七年的圣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在这里译就。而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更是为中原带去了石窟寺修建的“凉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上,最早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有3000余名凉州僧人随流民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也有部分僧人向西去了敦煌一带,他们同时也带去了“凉州模式”的佛教石窟开凿风格。
昙曜这个名字听上去是否耳熟?他正是当时流亡平城的凉州僧人之一,后来主持开凿了云岗石窟16~20窟,史称“昙曜五窟”,成为云岗石窟中最为华丽壮观的佛窟。敦煌莫高窟130窟中的盛唐大佛,其造像风格与天梯山石窟的大佛极其相似。这些都表明,天梯山石窟的确影响了后世石窟的开凿。有不少学者都认为,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由天梯山石窟始,逐渐延续至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
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对天梯山石窟的期待值可以说是非常高了。长途客车把我们放到路边,沿着一面湖水走了许久,仍然没有看到石窟的影子。湖景倒是很美,远处有雪山一线,近处是田野阡陌。进入石窟园区,匆忙看过陈列馆,就直奔洞窟而去。当终于站在大佛面前,我却有点失望。这就是被称为“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吗?传说中天梯山间开凿有巨型洞窟,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而眼前所见,大佛窟一半已在水下,一道弧形大坝为它挡住了湖水。大佛像下半部已遭损毁,修复之后的崭新外表,也抹去了沧桑的痕迹。释迦牟尼佛高约15米,善跏趺坐,左手抚于膝盖,右手施无畏印。左右两旁为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更为生动;南北两壁原有彩色壁画,但损毁较为严重,仅余残片可辨。
天梯山大佛窟
于是我们再次回到石窟陈列馆,细细听陈列馆解说员讲述了天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原来,1959年当地修建黄羊河水库,天梯山石窟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一窟无法搬迁的大佛像,多数曾经有着绚丽壁画和精美造像的洞窟都已没入水底。蓄水之前,文物部门对石窟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和发掘,清理了尚存的19个洞窟,除无法移动的大佛窟外,约有43尊塑像、300多平方米的壁画,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被运往了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和修复。其中第3窟一佛二菩萨像(初唐原塑明代重妆)、第4窟北凉菩萨壁画一直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
幸运的是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剥离壁画时发现了覆盖其下的更早年代的壁画,部分壁画甚至重叠达三、四层。它们依旧精美,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凉时期,那一时期的壁画犹存浓郁的龟兹壁画风格。
2005年,共有500余件文物自甘肃省博物馆返回武威。部分文物在天梯山石窟陈列馆中展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展品。例如北凉胁侍菩萨壁画、飞天壁画等,面相丰满,眉长弯曲,上身袒露,用较重颜色描绘出轮廓,再以晕染法表现立体感,类似造型与艺术手法,与新疆龟兹地区如克孜尔石窟、柏兹克里克石窟的壁画风格极其相似。
北凉胁侍菩萨
据讲解员说,其他壁画和雕像正在修复之中,它们将会被安放于高处山崖上新开凿的洞窟之中。下次再来,也许天梯山石窟已经重现昔日盛况。颠沛流离之后有这样的归处,对于这些历经千年、劫后余生的艺术珍品,也不知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