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康县南部有种“毛山歌”,越吼越得劲!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康县南部自古是中国南北相融,东西沟通的要关,因此是北方游牧文明和南方农耕文明融合之地,也是东部中原文明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因康县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因此孕育出了康南毛山歌。这里山美、水秀、人俊,是山歌的海洋,它涵盖了康南人民千百年来战天斗地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是民间文学的活化石。

康县南部自古是中国南北相融,东西沟通的要关,因此是北方游牧文明和南方农耕文明融合之地,也是东部中原文明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因康县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因此孕育出了康南毛山歌。这里山美、水秀、人俊,是山歌的海洋,它涵盖了康南人民千百年来战天斗地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是民间文学的活化石。

康南毛山歌主要分布在在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是康南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成的民间音乐作品。2007年11月,康南毛山歌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毛”含有粗糙的意思。人们最初没有语言的时候,上到高山就大声吼,有石头从山上滑落时也吼。这种吼,就是语言的起源。有了语言之后,人们把高兴的事或悲哀的事唱出来,便成了原始的山歌。众人编,众人唱,越唱越多;众人编,众人改,越唱越精。在封建社会,康南地广人稀,四川、陕西毗邻地区的穷苦百姓为逃荒避难,逐渐逃到康南深山老林中来谋生。处在生活最底层的群众以毛山歌为娱乐,用最形象的口头语言,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毛山歌虽“毛”,但它内容健康,思想性很强。

康南毛山歌,有唱旧社会广大百姓苦难生活的,如:“不赶麦场赶惯了,提起麦场心烂了,镰刀背架不提了,要着吃着回来了。”有揭露地主阶级压迫穷苦人民的,“宁叫天打死磨,不给老地主做活。”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锄草锄了整一天,眼看太阳快落山,扯根葛条绑太阳,草不锄完不下山。”有反映忠贞爱情的。如“铜绿盅子喝清茶,啥时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

从形式上讲,毛山歌有单唱和对唱,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康南,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哼两句山歌,有劳动时的独自吟唱,也有男女之间戏弄或者打情骂俏时的对唱。如“郎在高山割竹穰,姐在河坝洗衣裳,听见棒槌梆梆响,蹶起尻子走他娘。走在跟前不是你,才是啄木子啄树里,背上火药拿上枪,叫你啄木子见阎王。”

毛山歌的唱词与传统的诗歌相比不是那么正式,不过却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例如:“虽然只隔着一张纸,就像隔了九架梁”,比喻手法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恰如其分地将山歌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将唱词所要表达的内容描述得生动活泼。又如:“黄豆不推不成浆哟,姑娘不缠不成双哟”,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其语句流畅连贯、前后呼应。

毛山歌的唱词多为非方整性句式,常出现五字加七字构成的长短句式,也有方整性的,常出现七字句。此外,也有十字式、六字加七字的长短句式等,唱词的结尾经常出现“么、吆、哎”等衬词,可以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并且毛山歌唱词大量使用叠词,如:“一面姐来么幺幺妹,一面郎哎幺幺”,其增加了语句的通顺性,使得在演唱时朗朗上口,活泼生动,富有音乐性的同时,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

康南毛山歌是山民们一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没有歌本,即兴呤唱,男女爱情、山川河流,都是其歌唱的内容,可它却扎根在康南人的心底,世代蔓延,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陇上非遗)

[责任编辑:杨文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