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走进作家叶舟的“帐篷”:由人居说向丝路与敦煌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风起梧桐梢,凤鸣黄河畔”,2019金城人居发展峰会日前在甘肃兰州举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作家叶舟于峰会圆桌论坛环节谈及自己眼中的人居,分享了他对建筑的审美,直谈到河西走廊、丝路、敦煌,将一城一隅的话题拓展至诗与远方

在叶舟眼里,丝绸之路并不是远避一隅,而是时时刻刻伴随中华民族文明的进程。

叶舟将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挚爱之情都化作了诗歌,并以丝路行朗诵会大声喊出爱。张蓝翔 摄

“在消失的滚滚岁月里,她用自己枯干的脊梁独自支撑起一片浩瀚西天,静候着罡风尽逝、重拾山河的那一天。她用不曾凉却下去的壮烈风景,保存下对英雄挽歌的记忆、追怀和景仰;她用流沙坠简似的诉说,闪现出昔日的爝火、杀伐与呼啸;她也用纵贯千里的脉脉深情,结交四邻,吁请和平降临,合作共赢,来为我们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恳切祈祷。她沉浸。她不语。她内敛。她在静待拨云见日的时刻。”叶舟以这样炽热的话语赞美自己眼中的丝绸之路。

于河西走廊俯拾丝路

多年来,叶舟无数次穿梭于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倚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北靠马鬃山、龙首山与合黎山,绵延千余公里,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

叶舟的诗歌中,满溢着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意向。图为叶舟诗歌丝路行朗诵会现场。张蓝翔 摄

叶舟认为,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尤以河西走廊底蕴深厚,波澜壮阔,一次次地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梦想和积极的作为。“如河西走廊这般优美的仓库,她不仅参与到世界上惟一将五千年文明完整带入今天的国家行动中,还以自身的存在保存下对早期文明的书写与珍爱。她遗址遍地,有关丝绸之路的吉光片羽俯拾皆是。”

敦煌是中国的佛龛

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曾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而莫高窟则是敦煌面向世界的名片。

著名学者季羡林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诚然,文人、艺术家和敦煌都有着一种天然的不了情。

多年来,敦煌一直是叶舟诗歌创作的母题。图为叶舟诗歌丝路行朗诵会现场。张蓝翔 摄

叶舟认为:“敦煌是中国的佛龛,就看怎么供养。”叶舟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供养方式。从《大敦煌》到《诗般若》,多年来,敦煌一直是叶舟写作的母题。

叶舟说:“在我这个诗人的眼中,敦煌不光是一座莫高窟,实际上她是几种文化的总枢,是古代西部中国甚至中亚以远的文化首都。无论从历史、地理、军事、贸易、宗教、民族和风俗,还是从我们民族的缘起与精神气象上讲,她都有一种奠基或启示的意义。敦煌也不是因为藏经洞的发现才广为人知——她始终占据着大陆腹地深处文明的制高点。她是地标,她亦是领头羊。” 

对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有莫大贡献的常书鸿令叶舟敬仰之至。“几乎每次去敦煌,我都要去常先生的墓地转转,每次去,都会点上一支烟,说一声:常先生,我来看你了。”叶舟说。

像班超和霍去病一样去采风

叶舟素有“左手诗歌,右手小说”之美誉,但叶舟还是常常以诗人自居,其诗歌造诣也最为人称道。

《诗般若》是他最新一本诗集。

行进中创作,叶舟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丈量丝路的脚步。图为叶舟诗歌丝路行朗诵会现场。张蓝翔 摄

叶舟说,如果将自己以前的作品视作一种少年的奔跑,《诗般若》则是战士的皈依,这部作品集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人文,是他近10年对丝路古道的感悟。正因如此,他对《诗般若》尤其偏爱。

叶舟说,自己一直喜欢行走,喜欢“像班超和霍去病一样去采风。”这些年,足迹遍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也在这片土地找到了“诗歌的筋骨感”。

[责任编辑:肖刚]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