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物 | 名将张议潮:敦煌壁画中的唐朝英雄


来源:兰州晨报

说到张议潮,要从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说起,它现存于敦煌莫高窟156窟,就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它绘制在156窟的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底部,是一个长卷式壁画,前部为文武仪仗行列,中部张议潮着红袍跨白马,后部有军队随从……

他提出“归国”号召,留下《封常清谢死表》

吐蕃占据唐王朝的陇右、河西两大节度使辖区后,设立青海、鄯州、河州、凉州、瓜州五个节度使,另外还设立东境节度大使。对于大唐中央王朝的管理体系而言,有着游牧习俗的吐蕃人,其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野蛮,他们往往是以帐为单位来统计管理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吐蕃人统治不满的人越来越多了。矛盾经过相当长的发酵,终于到了临界点。这时吐蕃人发生了内乱,公元842年,吐蕃赞普遇刺身亡,吐蕃随之发生内乱。甘肃境内的吐蕃统治集团也发生了内讧。驻扎在甘肃洛门川(今甘肃武山洛门)的讨击使论恐热率先起兵,随后同另两个军阀尚思罗、尚婢婢连年大战。这次军阀混战,前后延续达20多年,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也大幅度削弱了河西陇右地区吐蕃统治者的军事实力,为唐王朝反攻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张议潮逐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张议潮出生于敦煌世家大族,其家族郡望为南阳,但迁移到沙州已达数百年之久,其家族“世为州将”。他祖上曾担任过节度留守、支度营田转运使等官职,其父亲谦逸(益)曾被朝廷封赠工部侍郎。

少年时期,张议潮目睹了吐蕃统治者对当地的掠夺和压榨,十分推崇曾长期戍守边疆、后惨遭宦官陷害的名将封常清,他还抄录过《封常清谢死表》。吐蕃统治者虽然控制了沙州,但当地世家大族和居民并没有被异地迁移肢解,依旧是一个势力颇为强大的集团。另一方面,张议潮更是四处奔走,联络各路豪杰,形成一个志向相同、关系密切的团体。

名不正则言不顺。张议潮他们要发动起义,就必须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归国” 为号召,并以此为基础,更为广泛地联络各地的有识之士,共举义旗。

举义旗收复11州,建立归义军政权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事,他们聚集在州门前鼓噪,吐蕃守将闻听消息后,急忙逃走了。随即,张议潮率众控制了沙州,并摄州事,派出十队使节,前往长安报信。其中一队使节绕道东北方,最后从天德军抵达唐境,天德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南,可见行路的艰难。这是沙州陷落七八十年后,再一次传来的捷报,整个长安城为之轰动。

在报捷的同时,张议潮发动大军陆续收复瓜州、伊州等地,后来又收复肃州、甘州。在积累一定实力后,收复了今天的甘肃岷县、临夏,青海化隆等地,势力范围达11州。唐王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张议潮为节度使,同时任11州观察使,管理11州事务。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张议潮率七千余众,东征凉州,收复凉州。

张议潮在归义军境内,实施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举措,成功地稳定了局面。对丝绸之路的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在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留下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惜的是,唐王朝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对归义军势力既喜且忧,因担心危及自己的统治,唐朝中央采取措施,阻止归义军扩张。以至于后来张议潮也不得不“束身入朝”留居长安,成为变相的人质。咸通十三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去世,年74岁。

敦煌莫高窟156窟是由张议潮的侄子张淮深主持开凿,这幅规模甚大的长卷式壁画显然是为了纪念张议潮而创作的。敦煌壁画上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给我们保存了当年张议潮率军收复11州的情形,归义军甲械齐整,旌旗鲜明,再现了陇上健儿的雄姿。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