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和乞巧节: 绝无仅有的中国女儿节


来源:兰州晨报

与七夕有关的“乞巧”习俗在全国许多地方已弱化或消失,但令我们惊喜的是,在我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它仍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下来,并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是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为了更加规范地传承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每年暑假期间,姜席初中都要组织学校乞巧研习所的乞巧队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校园乞巧情》,组织学生成立乞巧兴趣小组,并编制校本教材《千年乞巧情,神秘女儿梦》。

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水沿岸的许多村庄,一直传承着这样隆重而盛大的仪轨,每年从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深夜结束,过去,也许是因为生活的窘迫与无奈,未出嫁的姑娘通过对巧娘娘的膜拜,乞取智慧、乞取娇容、乞取生活的技能,从而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但到了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劳一年的女性们的狂欢节,特殊的日子甚至比过年都热闹。

巧芽

娱巧

3 最可亲的笑容温暖地注视尘世

每年一到陇南乞巧女儿节的盛会,晚霞湖环湖路上立刻陷入了嘉年华的节奏,人们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新建的悦湖广场上人山人海。为了一场传承千年的欢聚,为了自己心中蛰伏一年的等待,人们不辞辛劳,步行来到晚霞湖,聚拢在湖边巧娘娘的塑像周围。

夜色渐渐漫过晚霞湖的芦苇,漫过无边的荷塘,漫过如潮的人流。汉白玉砌成的走廊上,姑娘们面对纸糊的巧娘娘齐刷刷跪成两排,带头的姑娘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大家双手合十,对巧娘娘深深叩拜,齐声唱出迎巧歌:“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悠长的歌声划过夜空,在空旷的天际回荡,时间似乎凝滞了,恍惚间,南天门徐徐打开了,一朵祥云缓缓出现在天空,乞巧姑娘们接上从天宫里走来的巧娘娘,一路唱着:“一炷香,两炷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细听乞巧仪式唱词的内容,内容也极为丰富,要么表达对巧娘娘(织女)的思念和崇敬之情,要么赞颂美丽真挚的爱情,要么吟唱西和优美的风光,或者讽诵世态人情,内容多样,内涵丰富。乞巧仪式曲调也很丰富。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内容丰富,数量很多,舞蹈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道具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听到姑娘们的歌声由远而近,接巧的人们自觉让开一条通道。早在上房等待的女主人,双手接过姑娘们请来的巧娘娘,恭恭敬敬安放在桌上留出的空位置上,引导乞巧姑娘点三根香,烧三刀黄表纸,磕三个头。姑娘们从门里一直到院子齐齐跪下叩拜,歌声又一次唱起:“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请到神桌上,天天给我教文章;巧娘娘请上莲花台,天天教我绣花鞋……”

中堂上供奉着的巧娘娘,在那香烟升腾的瞬间,仿佛以最可亲的笑容温暖地注视着尘世,她被姑娘们恭恭敬敬供奉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从此,那些无处诉说的私话,有了倾吐的对象,那些无从实现的想法,有了期盼和念想……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