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渭源现代秦腔剧频上演 吼出新活力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在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中,渭源县四里八乡的村民们常常开着车,骑着电动车、自行车,步行来看戏,有的甚至提前到宾馆住下来、有的老人下午就过来占位置等着晚上看戏。戏迷也不断年轻化,早前观众60岁以上的居多,后来舞台上设电子屏,打上字幕,好多人都能看懂了,一些中年人会领着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看,一群跟舞台差不多高的孩子都要坚持每场戏看完才回家。

《禹河春》剧照。李奕頡 摄

《渭水医魂》剧照。李奕頡 摄

一个人的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在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举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想法,那就是自己念的书不多,小时候也没人给讲传统文化,只有在庙会上看秦腔时感觉每一场戏都在教育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是非常值得的。因此,当渭源县秦剧团改制时,他全盘接手,成立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新创排一台剧目,自掏腰包将秦腔演给老百姓免费看,培养下一代戏迷。他再三强调“戏曲能教育人”,“如果我们渭源的大人小孩懂得了传统文化,出去有礼貌,做人有高度,那就值得了。”他说。

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推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将当地历史人物封衡学医行医的故事搬上舞台,参加了全省新创剧目会演,还作为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团院戏曲会演”剧目晋京演出,得到业界的广泛肯定和老百姓的热烈反响。目前,该剧演出已达数百场。

2016年,他们创排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禹河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渭源县元古堆村为背景,通过禹河村扶贫脱贫的剧情和刘队长、李山杏、黄支书等身份不同的舞台人物形象,助推精准扶贫、健康扶贫。

目前,除了正在打磨中的《公民张三》,还有反映渭源乡贤文化和生态建设的《灞陵桥》,讲述伯夷、叔齐故事的《首阳山》等多部剧本正在规划中,为繁荣渭源文艺事业注入新的元素和底气。

张鹏举介绍,刚开始时,没人相信他能干出名堂,现在天天排演,经常演出完马上就开研讨会,从剧本到表演反复修改,每次演出效果都有所提升,越演越有自豪感,越演越有信心,把他磨炼得越来越入行了,还能把戏送到北京演,说明还有点分量。他觉得国家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剧目搞得多了,只要有一个成为精品,剧团就活了,抱着这样的目的一路坚持下来。每年7月到8月,他都要在自己搭建的碌碡剧场集中为村民义演30天戏,参加百场秦腔送基层活动,为家乡的村子修建舞台,现代戏和古装戏穿插着演,有时还在开场前播放国学文化碟片、演出渭源小曲、发放小礼品,鼓励大家演戏和看戏的热情。

观演现场。李奕頡 摄

收获与希冀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张鹏举的坚持不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应。在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中,渭源县四里八乡的村民们常常开着车,骑着电动车、自行车,步行来看戏,有的甚至提前到宾馆住下来、有的老人下午就过来占位置等着晚上看戏。戏迷也不断年轻化,早前观众60岁以上的居多,后来舞台上设电子屏,打上字幕,好多人都能看懂了,一些中年人会领着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看,一群跟舞台差不多高的孩子都要坚持每场戏看完才回家。

观众们看得上瘾,张鹏举干得也快乐。目前,他已启动艺术人才培训工作,力争为渭源培养更多的演出人才。

“不管是几年还是十几年,戏曲的传承繁荣都有个过程,必须坚持。总归有一天,文化的东西能影响一代人。”张鹏举说,“回报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一点贡献,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是亏了,其实是赚了,口碑是用钱买不来的。”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做这个事情,非常有魄力,很让人起敬。”苏凤丽评价说。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