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陇原春节习俗大不同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以前,甘肃各地春节习俗也是大不相同的,有些习俗表现出浓厚移民的特点,有些习俗则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道遗风,有些则是因当地的地理地貌而形成的习俗。

腊月三十,请祖先回家,陇上独特的祭祖仪式

春节不仅是团圆的日子,也举行一些重要的活动,比如祭祀先祖、打春牛等等。尤其是腊月三十祭祀祖先,这是各地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一活动,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举行得比较早,一般在腊月三十之前就结束。而在陇东平凉天水的一些地方,则尤为隆重,许多家族往往要在腊月三十这天,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仪式。

一般到了腊月三十下午,族长家长往往带领合族的老少,带上早就置办好的香烛祭品,前往墓地。他们去的墓地不是为了简单的祭祖,而是焚香膜拜,将祖先“英灵”请回家。

春节期间,家中上房里,要设祖先灵位,要摆放丰盛的贡品,每天早晚都要给祖先上香,以示虔诚之心。请回祖先的时间也有长短,有的地方,从正月初一至初三。初三晚上,吃过晚饭后,天黑之时,要举行一个“送先人”仪式,人们跪拜默祷,送祖先回归坟茔。河西一带,大年三十下午,把“先人”接回家中祭拜,直到正月初五才送。

在陇中一带,接“先人”的仪式还有独特的方式,他们把拜供奉叫“坐纸”。所谓“坐纸”,就是给“五服”以内已故去的每一辈先人各包一包,上面写上收用人的辈分称呼、年节时间、祭献人的辈分名字,也称之为“服纸”,把这样服好的纸,坐在上房供桌上,就叫“坐纸”。家里给先人坐了纸,每天一早都要烧纸。正月初三晚上,要端着祭品,到村外朝“先人”坟垄所在的方位焚烧。

这种祭祀先祖的活动,是从远古时期延续而来的一种祭祀礼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往往又和英雄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统文化根基。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许多供奉的神像,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

黄河灯阵,传说源自封神榜

在陇原的一些地方,曾经流行一种黄河灯会,这种灯会,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形成一种阵排天地,势摆黄河的玄妙。据说这种灯阵是仿照《封神演义》而来。在《封神演义》的第五十回是“三姑摆布黄河阵”,其中就有这种阵法,后来演变为一种灯阵。实际上,更多人认为,这是古代一种融花灯和迷宫于一体的娱乐活动。

不知从何起,黄河灯阵就成为陇原许多地方过春节时的一个特色活动。尤其是一些地方,地处黄河边,再摆上一个黄河灯阵那就太有个性了。不过,黄河灯阵的布置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而言,先选择一大片空地,在其中竖立一根大杆上面悬挂旗幡,相当于灯阵的中心。这似乎就如小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阵眼。

当人们设定好大杆后,然后围绕大杆,布设365根灯,取九宫八卦之势,然后按照一定规律,将灯杆连起来。这样外面就是有城郭,里面有连环阵,再加之按照八卦太极图的方式布置阵型,可谓是迷雾重重。不同的地方,人们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灯阵排布模式。

参观者必须按照一定的路线观赏才能参观完灯阵,并顺利走出灯阵。否则,就会在灯阵中迷失方向,就像转入迷宫一样,永不得出。武威的黄河灯阵就非常有代表性,每年的“黄河灯会”,总会吸引武威城乡的众多百姓蜂拥而至。《凉州风俗志》中说:“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

实际上,以前人们办灯会往往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体现。黄河灯阵不仅结构富有特点,灯的数量、品种也堪称灯会之最。

自古凉州灯会就非常出名,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到凉州看过灯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凉州的灯会那是五光十色,形态各异,有依据四大名著为题材的灯,如子牙封神灯、大闹天宫灯、三英战吕布灯等等,还有民间人们常见的白菜灯、葫芦灯、西瓜灯、寿星灯、财神灯等等。

这些春节的陇原年俗,在一年最为热闹的时刻,给人们带来了一年满满的祝福。

正月初十过后,灯挂好了,闻讯来观灯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灯会从正月初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一般来说,河口灯会正月十二“上灯”(试灯),正月十四、十五为“正灯”,正月十六则为“败灯”。灯的数量是有讲究的,东西南北四街,各设30架灯,每架三盏,全街共120架,360盏彩灯,象征着360周天,正式的灯会有五个夜晚,取的是“五谷丰登”之意。

河口的社火队前面有牌灯照明引路,后面有各色花灯,其中有一种麒麟灯,这是人们精心制作的灯,专门为子嗣不旺的人家准备的,到了正月十五晚上,社火队就要把这盏灯送到家里。习俗中,讲究送灯添丁。在江南地区,灯谐音丁。无疑,这是一种从江南传来的民俗。

灯会不仅是灯会,还要有过街社火,要唱大戏。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娱神,神喜则会“保一方平安无事,佑四季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李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