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灵台:马小凤用爱心与智慧为特殊家庭学生撑起一片天
在灵台县中台镇学区的教师队伍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既是乡村小学的心理老师,也是县妇联的“爱心妈妈”,她叫马小凤。多年来,她深耕特殊儿童关爱领域,用专业知识和真诚付出,架起与特殊儿童家庭沟通的桥梁,为那些经历创伤的家庭注入温暖与力量。
每个特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家庭。这是马小凤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走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时,她曾遇到一个六年级女孩,她父亲在女孩出生不久意外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很少回家。女孩长期由爷爷奶奶抚养,因为父爱母爱的缺失,让她自小性格内向。读六年级时,因心里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近一个月无法上学。
马小凤得知后,多次上门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用“冰山理论”解析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引导老人要注意孩子精神方面的关爱。她本人也经常去女孩家,陪护女孩和她谈心和她画画,鼓励女孩振作起来,学会自信、自爱。渐渐地,女孩脸上也重新绽放了笑容。
“马老师经常来我家看我,她平常也很关照我。所以我觉得她非常好!和她聊天我很开心!”城关中学六年级学生史佳煜说。
作为心理老师,马小凤擅长用专业方法破解沟通难题。她常对其他爱心妈妈说:“和家长沟通,要先走进他们的心里。”有一次,她走访一户留守儿童家庭,看到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便由衷称赞:“阿姨,您把家打理得这么整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肯定特别懂事。”简单的一句话,让原本拘谨的奶奶打开了话匣子。这种“赋能型沟通”,正是她总结的沟通技巧——以事实为依据,用积极语言肯定家长的付出,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面对多有创伤经历的特殊儿童家长,马小凤更注重挖掘他们的韧性。她组织“我的手印树”活动,让家长在手掌写下价值观、手指写下优点,不少祖辈在纸上郑重写下“勤劳”“善良”,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们能从艰难中挺过来,本身就是强者。”马小凤说,她会特意在家长讲座中肯定祖辈的付出:“你们既养大了儿女,又照顾孙辈,这份担当了不起。”这些话语,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家长们疲惫的心田。
如今,马小凤的沟通技巧已在灵台县妇联爱心妈妈团队中推广。她用一颗真心,连接起爱心妈妈与特殊儿童家庭,让家庭教育多了份理解与温暖,也让更多特殊孩子在关爱中重拾了成长的力量。
“这几年,在做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孩子渴望有人看到他们的努力,渴望被重视。有时候只是一句肯定的话语,抽空听听她们的心声,就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今后,我也会尽我所能,为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健康的成长。”马小凤说。
朱强 孙筱娜
(新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