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辆校车,载动乡村教育新变革——灵台北部塬区改革试点观察
夏日清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的田野已铺满金光。小村小学门口,村民柳云燕和几位家长领着孩子等候,12岁的潘妍踮脚望向村道:“妈,校车先去柳家铺了对吧?”“对,接上柳家铺的小伙伴,马上就来。”柳云燕笑着应道。
图为小村小学乘车点,老师正在清点人数。朱强 摄
就在几天前,柳云燕的清晨还满是焦虑。潘妍就读的小村小学六年级只有10个学生,活动少、资源匮乏如同无形的墙,限制了师生的视野与成长。更让她操心的是那条漫长的上学路,“以前要么自己送,耽误干活;要么让孩子走,路上车来车往,心一直悬着。”
图为柳家铺小学乘车点,家长送别孩子们。朱强 摄
如今,这辆穿梭于乡村的亮黄色校车,作为灵台县北部塬区教育改革综合试点破解“麻雀学校”困境、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一环,成了她和众多家长的“定心丸”。校车每日沿S202省道和村道往返11公里,准时接送孩子,压平了昔日的崎岖上学路。
校车拉近求学路,破解“麻雀学校”困境
小村、柳家铺等教学点规模小、学生少,是灵台县教育均衡的难点。“但简单撤并,非长久之计。”县教育局督学杨彦东坦言。
图为西屯校车教师跟车 朱强 摄
经过周密筹划,一项以校车为纽带的空间重组改革在西屯学区启动。县财政专项投入购置41座标准校车,定点连接原小村小学和柳家铺小学,将师生“接”进资源更优的西屯中心小学。在西屯学区主任张亚斐看来安全是底线:持A1照专职司机、跟车教师、原校点值守教师清点、多部门联动监管,环环相扣。“要让家长彻底放心。”张亚斐强调。
集团化积淀赋能,内涵提质有根基
师生物理集中是第一步,提升内涵质量才是核心。这得益于灵台县深耕两年的“集团化办学”实践。作为“灵台教育集团”成员校,西屯中心小学与核心校城南小学紧密联动,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经验,为此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专递课堂 朱强 摄
“集团化办学推行两年来,对我校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显著。”西屯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武玉娥深有体会。她解释,通过集团平台,学校持续获取城南核心校的优质资源和先进教法;常态化组织的高水平联合教研和专题培训,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学习成长平台。
图为西屯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武玉娥正在授课 朱强 摄
这些积累的优势在接收小村、柳家铺学生后迅速显现。一根网线联通了城乡课堂,集团成熟的“专递课堂”系统让西屯师生便捷共享城南小学名师授课,新融入的学生同样受益。“城南老师讲的解题方法真巧妙!”课后常能听到孩子们兴奋的讨论。得益于两年磨合,集团内部联合教研已形成线上线下常态化高效模式。
56岁的牛永鸿老师在山村小学教了大半辈子,如今来到中心校,他感慨道,“集团教研氛围浓厚,是自我提升的机遇。”两校融合后,教师队伍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共同成长。
中心校扩容提质,无缝迎接新成员
为无缝承接新成员,西屯中心小学快速完成软硬件升级。食堂改造后,营养餐计划由早餐优化调整为午餐,确保全校学生在舒适环境享用卫生可口、搭配科学的饭菜,潘妍和伙伴们围坐用餐成为常态。崭新的标准化运动场——篮球场、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铺展开来,成为孩子们释放活力的天地。教师宿舍也精心改造,让从原教学点转来的老师安心扎根。“环境改善了,心也安定了,更能全身心投入教学。”牛永鸿老师很满意。
改革的成效悄然绽放。
图为小村学生体验葫芦丝社团 朱强 摄
孩子们眼界更宽了,葫芦丝社团的悠扬、足球场上的奔跑、专递课堂带来的新体验……“活动多,课也精彩!”来自小村的王僖琦说。
图为舞蹈社团里,老师正指点舞蹈动作。朱强 摄
家庭负担减轻了,镇上开餐馆的姜宝花告别了午间“打仗”,“孩子在校吃得好睡得香,营养有保障,我们做生意也心稳了。”话语间满是踏实。
夕阳镀金,亮黄色的校车准时将孩子们送回村小,带归一天的收获与成长。
孩子们乘车离校 朱强 摄
这辆穿行于塬上的校车,与深耕两年的集团化办学网络,共同构成了灵台县北部塬区教育改革试点的立体方案。它以“车轮上的公平”保障起点便利,更依托集团化积淀的“质量引擎”,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共育、教研共生,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为灵台描绘着教育振兴的希望图景,驶向更均衡、更优质的未来。
(孙筱娜 朱强)
(新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