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害虫”变“金虫”——平凉市崆峒区蟑螂养殖产业观察
甘肃美蠊达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角(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卉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走进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的甘肃美蠊达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大棚,整洁的养殖箱有序排列,工人们正手持喷雾器喷水,细心地为养殖箱里的“特殊住户”调节湿度。
透过箱体观察,密密麻麻的美洲大蠊在恒温环境中活跃生长,享受着“星级待遇”,它们就是人人讨厌的“四害之首”——蟑螂。
然而在这里,“害虫”却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虫”。转变的背后,是崆峒区发展特色养殖业的创新实践。
该公司董事长懒小军指着一只成虫介绍说:“蟑螂别称美洲大蠊,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其提取物可用于修复人体创伤面,治疗口腔溃疡和肠胃疾病等。此外,在环保、饲料、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工作人员给美洲大蠊虫卵孵化箱喷水保湿
“公司入驻平凉已有两年多时间,培育出70亿只‘药用蟑螂’,相当于为全国每位居民提供了5只‘微型制药师’。”懒小军指着货箱说,“这些准备发往四川的制药企业。”
据介绍,美洲大蠊养殖具有生长周期短、饲料成本低、繁殖能力强的优势,半年左右即可达到上市规格。其食物种类广泛,偏好玉米面、麦麸等,原料易得且成本可控,为群众参与养殖降低了门槛。
除了发展壮大自身养殖规模,甘肃美蠊达养殖有限公司敏锐捕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机遇,依托其成熟的药用昆虫养殖技术,构建起“公司+农户”的紧密协作模式。
“我们给养殖户统一提供优质虫卵种源、专用饲料配方及技术指导,并签订保底回收协议,彻底解决了农户‘养不好、卖不掉’的后顾之忧。”懒小军说。
美洲大蠊提取液制成品
养殖户马小锋就是受益者之一。
在公司附近的上李村,马小锋的养殖房别有洞天,150平方米的养殖架上,2000多万只美洲大蠊在特制饲料的滋养下快速繁殖。
“去年试养了20多平方米,共400万只,7个月收入4万多元。”马小锋高兴地说,“今年我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正在孵卵期,保底能收入20多万元。”
企业提供从虫卵到回收的全流程服务,农户只需提供场地和基础照料。目前,蟑螂养殖产业已串联起崆峒区11个行政村。“公司正在筹划提取物精深加工项目,在平凉工业园区建设无尘消毒加工车间3600平方米,计划明年投用,未来可实现‘养殖-加工-研发’全链条发展。”懒小军说。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