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信芳
日前,有媒体梳理31个省份婚育假期的最新规定,婚假最长的甘肃和山西,假期达30天,而最短的广东等省,执行3天的婚假。甘肃,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蜜月自由省”。
蜜月自由,意味着浪漫升级,意义非凡。30天的婚假,最大限度地契合了适婚人群的期待,提升其幸福感,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一方面,鼓励新人们增强对婚姻与家庭的责任感,为家庭幸福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30天的圆满婚假,也是对缔结婚姻以及随后到来的生育的一种鼓励和支持。这样为新人的生育规划创造温馨条件,体现出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策善意。
婚姻是人生大事,背后牵扯到家庭和人口问题。
一定意义上讲,作为婚姻起点的婚假长短,折射着政府对婚姻和家庭价值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各地都在努力提高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当下,适时延长婚假,不失为一个重要抓手。
其实,即使从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2016年起,甘肃就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天,职工在婚假期间,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只不过,这次媒体的梳理,让甘肃实行的长婚假政策再次凸显出来。
这一善政,传递出政府鼓励结婚、生育、构建美满家庭的积极信号。只是,不知道在实际中落实得怎样?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部分国企,因为具备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执行政策相对规范,30天婚假应不成问题。对于一些民企来说,员工30天的“带薪休假”,则无疑会影响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职工休婚假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人手紧张等,依规执行婚假就有难度。
因而,让婚假制度在现实中避免“打折扣”,政策设计需要兼顾各方利益。为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可对落实婚假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社保缴费减免、优惠等,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唯有助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劳资关系,良好的政策初衷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甘肃实施的30天婚假,是对新人的人性化关爱,更有着提振社会整体婚育意愿的长远意义。要将好事办好,实现政策预期的社会效应,还需做好相关的“功课”。例如,有关部门可建立健全定期评估机制,对各地落实30天婚假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广泛征求企业尤其是民企,以及员工和专家的意见,有的放矢补齐政策落实中暴露的短板,确保30天婚假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婚育是自家事,也是国家事、天下事。甘肃遥遥领先绝大多数省份的30天婚假,体现出对家庭价值观的尊重,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提高生育率的有益探索。只是,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是个系统工程,尚需综合施策,使婚假政策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